农信社应深刻认识当前行业边界消融的时代,树立跨界学习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营造富有农信特色的金融与非金融的生态系统。
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
“跨界打劫”时代,常常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外行干倒内行”。你不跨界,有人跨界“打劫你”。银行业也不例外,无论主动还是被动,跨界经营时代已经开启。
阿里巴巴、京东集团都已加入农村金融争夺战。“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将改变银行”,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传统银行业者的心。而“跨界打劫”更是不断地刺激传统银行业的神经。
放眼整个金融界,最为常见的是银行业与互联网公司的“跨界融合”。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范围由部分业务扩展至全平台业务;北京银行牵手腾讯打造“全能智慧银行”;光大银行则将以云缴费与小米手机合作为契机,全面铺开移动平台合作渠道。
2015年12月9日,邮储银行引入10家战略投资者,希望借助蚂蚁金服、腾讯、中国电信和国际金融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的专业优势和影响力,强化在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战略布局。
面对当前行业边界消融、“跨界”浪潮扑面而来的新时代,扎根农村60余载、“土生土长”的农信社,面对的不仅仅是狼来了,而是一群狼来了。
如何应对挑战,成了农信社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而农信社与对手打的正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理念不对称。竞争对手越来越娴熟地跨界竞争,而不少农信社的理念目前还停留在传统模式、固定边界下单打独斗的竞争模式。
武器不对称。农信社的业务受到严格管制,“武器”仅限于银行类金融业务。而对阿里等竞争对手而言,庞大的“武器库”内还拥有其他各式各样的“武器”,能相互配合打出“立体化的战争”。
支撑不对称。农信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虽然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但竞争对手有各级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而且其背后依托金融市场,拥有超级强大的募资能力,其开放平台战略也使得其拥有各类优秀团队,为其提供强大支撑。
“师夷长技以制夷。”农信社不等待、不彷徨,而应是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扬长避短,主动积极应战,建立富有农信特色的金融生态系统。
日前,广东农信不仅推出农产品交易平台“鲜特汇”,还牵手肇庆市人民政府、广东银联,“抱团”迎战“互联网金融下乡”“电商下乡”,共同开展普惠金融电子民生工程建设,探索助农惠民新模式。
此次合作,以广东端州农商银行支持肇庆市供销合作联社“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项目,以及“菜篮子”接入广东农信“鲜特汇”平台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农合机构覆盖城乡的网点优势、广东银联便捷的支付服务和供销社流通农村的供销优势,创新蔬菜食品从田间地头直供居民小区的新型电子配送模式,实现了各尽其能,达到三方优势互补的目的。
跨界合作不局限于电商,借助合作的力量,农信社金融服务的触角可以延伸得更远、更广。
去年9月,浙江瓯海农商银行、瓯海区供销社、瓯海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打破原有机制束缚,共同出资组建温州瓯海农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全国首家集生产、销售、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股份制公司。
据悉,该公司注册1000万元,瓯海农商银行占54%、供销社占45%、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占1%。该公司的经营内容包括农产品电商、日用百货销售、商贸投资、庄稼医院、教育培训、仓储运输等,几乎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瓯海农商银行董事长潘志坚表示,新公司成立后,将申请设立供销社农信担保公司,创新登记方式,盘活农房及农民其他有效资产,扩大融资渠道。
观念一变天地宽。农信社应深刻认识当前行业边界消融的时代,“跳出金融学金融”“找好伙伴干金融”“跳出金融干金融”,树立跨界学习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充分利用自身在农村、县域的综合优势跨界融合发展,坚持开放式战略,营造富有农信特色的金融与非金融的生态系统,化危为机,农信社就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