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益西卓嘎:那朵最美最艳的格桑花

□ 本报记者 邱 爽

益西卓嘎(右二)2015年两会留影。
益西卓嘎(右四)与意大利记者代表团进行对外交流。
益西卓嘎给小鸡喂食。
益西卓嘎(中间)与科研人员查看幼鸡生长。

 

    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藏鸡蛋作为代表委员的供应食品,进入京西宾馆西藏代表团驻地。“个头不大,吃起来香”,一枚枚来自雪域高原的藏鸡蛋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称赞。这些藏鸡蛋来自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而益西卓嘎作为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则是新当选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就在同一年,她还收获了“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佳农民”等诸多荣誉称号。当地的村民们告诉记者,“益西卓嘎”的藏语含义是智慧、美丽,而益西卓嘎不仅带领我们致富,还处处行善帮困,真是人如其名!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深处边疆的少数民族女性走到了时代的前沿?又是怎样的力量,让这位弱小的女性带领全县人民走上合作致富的道路呢?

    一穷二白创家业

    藏鸡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地方鸡种。但长久以来,由于受西藏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制约,藏鸡数量稀少。即使对藏族同胞而言,能吃到一只藏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今天,不仅西藏山南地区的群众可以随时吃到营养美味的藏鸡,在拉萨、日喀则、阿里等西藏各地,人们也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藏鸡。这都主要归功于益西卓嘎和她扶持带动的广大养殖户。

    21岁时,益西卓嘎与湖北小伙子甘学东相识相爱,婚后的她随甘学东来到湖北武汉新洲区打工,在那里她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先进的设备、庞大的规模,让她眼前一亮,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一次她和哥哥去赶集,发现有不少藏民卖藏鸡和藏鸡蛋。“以后咱们如果养藏鸡,家里一定能富起来!”二哥的话一直记在益西卓嘎的心里。在新洲的半年多时间,她三天两头往养殖场跑,仔细观察,记录从孵化到打疫苗、控制温度、喂食等每个步骤,渐渐学会了如何繁育雏鸡、配饲料、喂养、打疫苗等相关养鸡的技术。

    2003年初,益西卓嘎和丈夫带着辛苦积攒的30万元回到山南,选址在乃东县的雅鲁藏布江边,建养殖场养鸡鸭。创业之路向来都是艰难的,最初的养殖场仅有几平方米、200多只鸡,甚至连睡觉都只是在树底下搭棚。由于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所有的工作都要靠着人力完成,配料、喂食、打扫鸡舍,夫妻俩每天从早忙到晚,手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回。

    创业之初的艰苦只有益西卓嘎自己清楚,而养殖探索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与失败也让她备受打击,但是她并不灰心,依旧坚持走了下来。两年之后,西藏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山南也大力扶持藏鸡养殖业,益西卓嘎终于盼到了好政策。至此,她的养殖事业开始发展壮大,靠着自己的勤劳与坚持最终开拓了一片天地。靠着稳扎稳打和滚动发展,2008年,益西卓嘎养殖场里的鸡数量已经越来越多,甚至突破了数万只,这让方圆百里的村民都羡慕不已,很多农牧民纷纷上门求教养殖致富的经验。对此,她总是乐此不疲,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和养殖经验都传授给他们,为了少让这些农牧民少走弯路,她还定期去走访、跟进每个农牧民的养殖情况。

    用合作化解村民之忧

    发展养鸡业周期短、见效快、回报丰厚,但成本高、风险大、技术性强,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一些群众既想从事养鸡发家致富,又怕养殖失败,得不偿失。一位湖北省的援藏干部到益西卓嘎的养殖场调研后,建议她成立农民合作社。在这名援藏干部的联系和带领下,益西卓嘎来到湖北学习,在看到专业化育雏以及专业的合作社运作模式后不禁感慨万千。

    “当时我就想,合作社这个模式太好了!不仅能让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还能降低养殖风险。”益西卓嘎告诉记者,2008年,从湖北回来后,便立刻发起成立了西藏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合作社成立后,益西卓嘎从扭转群众思想观念入手,从示范引导抓起,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广大农户培训等形式,加强养殖户之间合作意识,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形成了共同致富的氛围。社员与社员之间、社员与其他养殖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过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的交流方式,迅速提高了其他农户的养殖水平,禽类成活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了80%以上,全县禽类养殖的发展越来越迅猛。

    为了促进养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益西卓嘎在产前、产中、产后都做了规划:产前——针对定期消毒、定期防疫以及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关键环节,加强现场技术指导,着力解决技术难题;产中——实行“合作社+社员+农户”的发展模式,并按照统一购苗、统一育孵、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五个统一”运转管理;产后——充分发挥合作社自身信息站优势,积极开拓销售市场,及时组织养鸡户销售鸡蛋、毛鸡等产品,有效促进了产品流通,保护了村民的利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并根据季节的变化,统一制定销售价格,形成了及时销售、应销尽销的良性营销机制,避免了养殖户之间的无序竞争以及收购商砍价和禽类滞销等问题,既维护了收购商的利益,又维护了养殖户的利益。

    在她的带动下,越老越多的藏民开始学习养殖藏鸡,乃东地区藏鸡养殖得到迅猛发展。几年时间,乃东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10户累计发展到300多户。

    最美最艳丽的格桑花

    在益西卓嘎的带领下,乃东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为此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合作社里规模达到10万只以上的养殖户,也成立农民合作社,不少原来在益西卓嘎养殖场打工的村民们都纷纷回家办起了养殖场。对此,有不少社员感到不解:“这不是让别人抢咱的生意吗?”“没事,咱们不怕竞争,大家都富起来才是最重要的!”益西卓嘎说,仅有合作社还不够,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需要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和藏民从事养殖业,走上小康致富的道路。

    成绩和社会认可是对益西卓嘎努力付出的最好回报:2012年,贡桑禽类养殖合作社被农业部授牌“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2012年,注册成立了山南贡桑禽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合作社在拉萨、日喀则建立了新的藏鸡养殖基地;2014年,合作社在山南新建了7000平方米的蛋鸡养殖场,出产的藏鸡蛋也获得了 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5年,公司作为重点招商引资畜禽养殖企业成功入驻昌都市,并获评“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6年,围绕“益西卓嘎”牌藏鸡养殖,她还要进一步发展饲料原料种植、饲料开发加工、藏鸡深加工、产品物流配送等产业链……

    “让当地的老百姓都富裕,是我最大的梦想、愿望。”益西卓嘎说。而这,绝不仅仅是一句空话。富裕起来的益西卓嘎至今都没有置办一处房产,一直住在养殖场的宿舍里。在她看来,赚来的钱应该用来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让大家都能走向致富的道路”。

    她热心于公益,每年都会抽时间去周边乡镇慰问当地五保户、贫困户,社会上的各项捐款救助的爱心公益活动,她也踊跃捐款。当得知有的家庭付不起手术费,她就第一时间拿出自己的积蓄帮他们渡过难关;当得知乃东县索珠乡恰当村需要更换扩音设备,她慷慨解囊捐助8万元;当得知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深感压力与责任,在日常工作之余注意倾听百姓心声,收集意见和建议,兢兢业业地为交通不便的乡村筹集修建乡村公路的经费、为改善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筹集建设资金……

    益西卓嘎靠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山南人民蹚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更是用自己的善行为身陷贫困的山南同胞带去了希望之光,赢得了社会与人民的尊重。在山南人民的心中,她是那朵最美最艳丽的格桑花。


“武汉媳妇”西藏圆梦

□ 本报记者 邱 爽

    1974年,益西卓嘎出生于山南乃东县一个普通的藏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以种地为生。兄弟姊妹6个,她排行最小,父母也最疼她。但因为家庭困难,初中一年级还没有读完,她就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1996年,揣着50元的益西卓嘎,跟着一对在西藏开商店的湖北夫妇只身来到武汉“闯荡”。“当时从拉萨坐车到武汉,用了差不多一个星期时间。”益西卓嘎告诉记者,“远”,成为她初入内地的第一个感觉。

    身在异乡的益西卓嘎做过保姆,也在塑料厂打过工,真正体验到一个人在外生活的不易,而这种感觉随着春节的临近愈发强烈。1997年,就在她备感孤独无助的时候,一位儿子在西藏从军的军人妈妈向她敞开了怀抱,不仅邀请她到家中一起吃年夜饭,更是尽己所能在各个方面为她提供帮助。这位军人妈妈,就是益西卓嘎现在的婆婆。因为西藏的姐姐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外打工,嘱托在西藏从军的甘学东在休假回家时帮忙照顾下妹妹。这位军人妈妈就是甘学东的母亲,而彼时的益西卓嘎,还是个腼腆的小姑娘。益西卓嘎说,甘学东退伍返乡后,两人便开始一起四处打工。在第三个年头,甘学东送益西卓嘎回拉萨老家过年后,按捺不住相思之情,便鼓足勇气用一个电话把她再次“拉回”武汉。也就是2000年,两人正式确立恋爱关系。

    2003年,益西卓嘎和甘学东看准在西藏发展家禽养殖业的前景后,毅然举家搬回西藏,并投入30余万元在雅鲁藏布江边养起鸡鸭,但没想到刚创业就赶上市场价格暴跌,又偏遇上洪水,投入的钱几乎全部打了“水漂”。益西卓嘎说,当时娘家、婆家所有人都劝他们不要再回西藏,愿意凑点钱让他们开个小超市,从此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益西卓嘎天生有股子倔劲,认定了的事情绝不会轻言放弃,她问丈夫是否还愿意和她一起冒险,甘学东只答了一句:“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益西卓嘎夫妇二人如今所经营的养殖合作社,每年销售鸡肉、鸡苗、鸡蛋的收入可达数百万元,不仅让自家致富,还带动西藏多地发展起特色养殖业。益西卓嘎说,现在,丈夫甘学东“主内”,负责养殖场的工作,而她则“对外”联系业务,申请项目。

    但让很多人出乎意料的是,益西卓嘎一家这么多年没有置办一处房产,一直住在养殖场的宿舍。在丈夫的支持下,夫妻俩每年都为贫困户送去藏鸡,发展养殖,捐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多年来,先后帮助数十户农牧民建起新房,帮助无业青年就业。“究竟捐出多少钱,我们从来没算过。因为小时候吃过苦,特别知道贫困的滋味,如今自己有了点积蓄,能多帮助一个人,就该多出一份力。”益西卓嘎说。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