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1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互联网金融“上山下乡” 开启中国扶贫新模式

□ 本报记者 胡宏开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心帮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在2020年之前摆脱贫困。

    然而,金融是农村脱贫瓶颈。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中国农村,16.8%的人认为需要钱,56.8%的人表示资金很紧张,而农户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的占69.6%。

    与之形成印证的是,《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截至2014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为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不到23%,农村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仅为54%——这意味着大量的农村缺乏最基础的金融服务。

    贷款难、贷款贵甚至无处贷款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地区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

    这样的现实之痛也为新金融形式在农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记者了解到,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在河南、河北的调研成果显示,互联网金融崛起为“农村减贫”新军,即将成为农村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补充力量。

    这一重大成果是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专家们经过1周的农村实地调研时发现的。从去年12月4日至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勇坚等多位专家先后考察了河南驻马店、商丘、周口与河北保定等地的主要国家级贫困县的翼龙贷借款农户,发现了农村金融的难点、痛点,其中农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涉农生产流通企业,而普通农户的借款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而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正好弥补这一空缺。

    一位在当地传统金融机构工作的人士表示:“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三农创业’上身段柔软,看起来‘土’,但这也是目前银行和信用社做不到的。”但该人士也认为,网贷利息的高企和风控管理水平的不足,是其与传统金融机构竞争的明显短板。

    在李勇坚看来,这恰恰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规则的一种“颠覆”:传统金融机构是基于现实风险的管理,受到各种抵押物、各种条件约束,更偏重“硬”信息;而互联网金融则是基于未来的风险管理,接受“软”信息,这是二者理念的根本分歧。李勇坚甚至认为:“如果每一笔授信都要以抵押物还款作为第一道防线,说明其风控手段是失败的。”

    截至2015年9月末,作为全国唯一专注“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联想控股翼龙贷创立8年以来,已经通过网贷平台向全国借款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数据显示,翼龙贷至少已经帮助60万以上的农民脱贫致富。

    除了翼龙贷之外,宜信、京东、阿里等多家平台都纷纷开始加快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步伐。2014年12月21日,京东在四川仁寿发布 “星火试点”的序幕,计划以建立“村民代理”点的方式下乡进村;2015年1月20日,宜信发布“谷雨战略”,计划在未来5年,自建1000个基层金融服务点,提供农村信贷,支付、保险等创新服务;2015年12月21日,上海众夯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金票银贷正式和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致力于革命老区的脱贫建设。

    互联网金融行业加紧“上山下乡”,显然将直接或间接拉动农村金融市场,并起到减贫促创的现实作用。但这种金融形式想真正走进农村落地生根,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据一位网贷行业资深从业人员透露,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很多县级行政区的发展仍存阻力。该人士称,由于监管政策不够明朗,一些县级政府机构将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视作和非法集资、小额贷款同样属性,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某些县市,甚至工商牌照都拿不下来。他曾跑了跟自己业务沾边的几家部门“求监管”,但发现这些政府部门几乎都无规可依。

    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面临难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资金成本。为此,李勇坚建议,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政府需要做到三点:首先,将农村扶贫的优惠政策普惠化,让民间金融机构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政策优惠资金支持,降低借款人的成本;其次,鼓励相关保险机构开发气候险等涉农保险,并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最后,如果遭遇到疫情、大面积灾害、平台挤兑等突发情况,政府应该给予及时有效的支持,这样农村的普惠金融扶贫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2014年12月21日

    京东在四川仁寿发布 “星火试点”的序幕,计划以建立“村民代理”点的方式下乡进村。 

    2015年1月20日

    宜信发布“谷雨战略”,计划在未来5年,自建1000个基层金融服务点。

    2015年12月21日

    上海众夯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金票银贷正式和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