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治说白茶”之前的十讲为工艺篇,虽然加工工艺很重要,某种程度上足以决定茶叶的品质,但是工艺技术之类的话题总是很枯燥,受众群体小,读者不感兴趣、不爱看。怎么办?我便从命题着手,在宏观层面吸引读者眼球,如“白茶为什么几近湮灭”、“白茶压饼是个天大的误区”等;另外,从微观细微处解剖,将温度、湿度、空气对流、萎凋时间、萎凋快慢对白茶品质的影响一一展开详尽解说,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个性主张,不照搬照抄、人云亦云,否则味同嚼蜡。
虽然白茶的加工和技术板块是我的强项,但是如何把感性的认识准确地形成书面文字,很难;如何把感性参数如空气对流、以及各参数因子对萎凋走水的快慢量化表述清楚,也很难;还有比这更难的是如何把握白茶技术讲解的深浅。
“洪治说白茶”专栏如果浅浅说、泛泛谈无关痛痒,浪费笔墨纸张和读者宝贵时间。最后,我思来想去,确定三个编撰原则:一、文字传千年,科学技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水分,须抱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凭良心做事,绝不误导读者,绝不把茶友往沟里带;二、无关核心机密的技术内容,言无不尽,如茶叶产地、茶树品种和白茶的关系,帮助茶企解放思想、消除顾虑,或各种规模白茶加工厂房的规划设计,帮助让茶企少交学费、少走弯路;三、有关核心技术的内容,尽量往深里写,让茶企朋友从中获益,也不枉开办专栏的美好初衷,不枉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良苦用心。其实,做茶叶没那么简单,需要用心感悟、反复实践和总结调整。并非有了核心技术就能做好茶叶,诚如懂得书法的要领不一定能写好书法,懂得烹饪技法不一定能做好菜是一个道理。
工艺篇枯燥难写,让我费尽心思构想内容编排,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文章是否科学合理,总结提升我对白茶的认识和感悟,最后将我多年积累的碎片化经验和感觉形成系统知识,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另外,还有不少意外收获:发现江南、华南茶区夏季温度高阳光足、秋季雨水少空气干燥比春季更适合生产白茶;西南和西北高原茶区,海拔高、空气干燥、空气对流好自然条件有利于制作白茶,特别是大理下关风,那是上天恩赐礼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由得想起这段诗:我本想采摘一片绿叶,不料却收获整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