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主要反映的是我们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望和目标,供给侧更多的是反映我们保持经济增长的能力和条件。从供给侧着手进一步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解决产能过剩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央决策层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以及要注意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的政策取向。
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需求侧的拉动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在中国经济进入了一种新常态后,仅依靠需求侧的努力还不能完全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难题。
因为就传统的需求侧“三驾马车”来说,目前形势下,由于出口增长所依赖的国际市场原本就无法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而消费增长又受制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状况,受限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程度,因而国内消费要在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再进一步发挥更大的拉动作用也并不容易。
至于继续扩大投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现出拉升经济增长的即刻效应,但若是长期地、反复地采取类似措施,无疑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有可能会在满足应急之需的同时增加长远发展的困难和障碍。因为出口、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都是要能够形成有效的最终需求。
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其结果就必然是形成过剩产能和一些无效、低效的建设项目,出现更多的僵而不死、僵而难死的企业。这正是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并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从供给侧着手进一步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需求侧主要反映的是我们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望和目标,供给侧更多的是反映我们保持经济增长的能力和条件。研究供给侧的问题,就必须重视和关注一系列的生产要素,例如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的供给能力是否能够满足我们所期望的增长目标的需要。而这绝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更重要的是客观上的可能性究竟怎样。
就拿银行信贷来说,决不能简单地以为只要我们想要,中央银行就可以无限扩大货币发行,资金就可以不断供给,银行的贷款就可以不断增加。
到今年11月末,我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93.36万亿,同比增长了14.9%,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的经验已经多次证明,凡是银行贷款投放过猛了,必然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不良贷款的明显增加。尽管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压力仍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但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势头已经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了,三季度末又比年初增加了0.36个百分点。目前银行业不仅拨备覆盖率下降较快,资本充足率也已经开始受到影响。
这再一次提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银行业信贷增长的空间都应该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正是由于产能的过剩滋生了对信贷的过度需求;同时又由于信贷的过度,进一步助长了产能的过剩;也正是由于产能的过剩导致了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又正是由于企业无法盈利影响了它们对银行贷款的偿本付息能力,从而直接冲击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对这些问题如果重视不够,处理不好,金融风险将会进一步积聚和扩大。
所以,在研究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下决心压缩过剩产能。要在认真准备好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前提下,停止对那些没有市场前景的企业的无效支持,促使它们退出市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信贷资金的供给效率,才有可能腾挪出更多资金来支持创新、支持发展。这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