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中华合作时报社值创刊20周年之际举办了“新时期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论坛”,来自全国各地供销合作社的代表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发11号文件,大力弘扬“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等优良传统,推进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汇聚起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代表们一致认为,当前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系统的文化建设工作急需紧紧围绕推动改革发展这一大局,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周密安排,为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激发动力
改革 服务 实践
中发1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等优良传统,推进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汇聚起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中央对供销合作社系统几十年来积淀的精神财富的肯定,也是新时期做好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根本性原则。参加论坛的代表们一致认为,文化建设作为一种软实力,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推动力量。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副部长董建萍指出,文化建设一定要和改革发展结合起来,要从为农服务的实践中生长起来。“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是供销合作社人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各级供销合作社在长期的发展中也不断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也站到了新的起点上,文化建设一定要结合业务实际和具体工作。一方面,文化建设要在强化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和创新经营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开展。供销合作社系统要适应 “互联网+”的需求,不断升级服务体系,增强线上网络建设。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消费,同时引导消费。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提高行业的诚信。这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打造系统文明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弘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各地供销合作社都应该加强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供销合作社的精神。此外,我们还应主动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这也是展示我们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前,国家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改革,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服务均等化。基层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可以努力开拓这方面的空间。同时,参与救灾、扶贫等行动也是我们形象展示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最后,系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我们很多地方供销合作社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成效也很好,这也是市场需求。我们系统有很多这样的资源,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平台做文化产业。文化的内涵非常广,包括经营网点的设计等方面都要增加文化含量。尤其要加强对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的规范使用,这也是系统整体形象的重要展示,包括在电商平台上的推广,通过这些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供销合作社。
陕西延安南区供销合作社主任马春梅认为,当前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供销合作社开展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一是去年总社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批示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11号文件,供销合作社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二是供销合作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创造了艰苦奋斗、勤俭办社、心系群众、诚实守信的精神品牌,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三是供销合作社的网点遍布城乡,内部联合、对外合作潜力巨大,大有作为。四是供销合作社服务的宗旨是为“三农”服务,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供销合作社要在做好为农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文化服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农村的文化繁荣与发展。但在她看来,目前供销合作社的文化建设总体上水平还比较低,还存在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投入不足、研究不深、文化服务功能比较薄弱等问题,各地应该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挖掘出文化的重要推动作用。
丰富内涵
为农 务农 姓农
加强文化建设是供销合作社全面履行为农服务宗旨的客观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消费转型升级,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供销合作社要顺应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经济服务的基础上,搭建文化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繁荣与发展。
河南林州市是“扁担精神”的发祥地。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传统教育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级纪委的廉政建设基地——扁担精神纪念馆坐落于此。70年过去了,石板岩供销社主任已经换了9任,但供销合作社人从未停歇过为山区群众服务的脚步,硬是在山梁和沟壑中,靠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毅力,闯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之路。林州市供销合作社主任郝剑平指出,在新的发展时期,石板岩供销人坚持精神不丢、肩膀不歇、脚步不停、发展不间断。近10年来,按照全国总社新网工程建设目标,投资近9600万元建成了遍及城乡的经营服务网络,率先实现了“村村有网点、店店变超市”的新网工程目标。在供销系统开展了“一树三创二争先”活动,扎实推进合作社文化建设,实施了“四个创新”:机制创新、发展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了“三个转变”:由传统实体店经营网络向电子商务网络的转变;由单纯的文化品牌向地标性土特产品品牌的转变;由精神大社向精神立社、发展强社的转变。未来,他们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网络运营质量,加快社有资产转型升级,赋于“扁担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洛阳市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蒋智涛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是农民离不开供销合作社,需要供销合作社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多样服务。而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供销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农民。供销合作社的生产发展必须把基础打牢在农民的需求上。文化建设的原动力应从以前的“要我干”变成现在的“我要干”。他指出,新时期文化建设要以“扁担精神”“背篓精神”为载体,以“为农务农姓农”为内涵,以综合改革为统领,并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洛阳市社近几年以培养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为主,把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从2012年年底开始,按照“一乡两超一村两门店”的要求开展网点建设恢复工作,基本上覆盖了2917个村,目前已达到5800多个网点。他认为,要把主体建起来,才能实现为农服务。现在想要抢占农村市场阵地的太多,需要系统媒体更好地把各地文化建设及工作的新成果提炼提升,当成我们的品牌去推广,这样就更利于推动工作。
一直以来,山西太原市供销合作社把全心全意为本地及周边农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高庆霞介绍,目前山西正在做一个“三农”综合服务智能平台,实现为农服务全覆盖,一是介绍涉农政策、法规、信息;二是为农村留守妇孺、老人提供面对面深入交流、密切联系的需求;三是提供农业生产上方方面面的服务。她指出,这一平台主要进行两个创新,一是组织体系创新,一是服务机制创新,真正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服务平台。
注重传承
宣传 开放 包容
加强文化建设是供销合作社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供销合作社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新时期,推动事业的振兴,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重要支撑。
山西长治市供销合作社党委委员、总会计师王平认为,在深化改革的大局下,首先要强化“为农、诚信、创业、合作”的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精神,除了继续坚持传统精神以外,还要进一步拓展新时代的合作社精神,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其次要把供销合作社文化运用到经济发展和组织建设当中。再次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文化与农产品结合起来去运作,将文化内涵融入进去。这种做法对于供销合作社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最后要努力打造供销合作社新形象。长治全市建立的50个服务站,全部都是采用标准的供销合作社标识,这项工作大大提高了供销合作社的形象。但仅仅推广和规范标识还不够,还需要深度培育、全面互动。除了实体努力打造供销合作社形象,同时还需要媒体的大力宣传,虚实相结合。同时,要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让更多的人了解供销合作社,对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提供一些政策或资金的支持,树立供销合作社更好的社会形象,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谈到新时期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90后的刘帆特别有感受。刘帆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丰华基层供销合作社主任、丰华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是一个供销新鲜人。2012年刘帆从农校毕业后回家乡创业。2013年底开始接触供销合作社,从一个人,一间小门店,发展到今天10几个人的团队,从1个农资经营部发展到成立含山县丰华供销农资有限公司作为县社的一个基层社,同时有自己的3个合作社,2个配送中心。取得如今的成绩,刘帆认为,是时代的造就,也是合作社文化的推进。他指出,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他认为供销合作社应该对于回家创业的年轻人进行文化宣传,适当引导。他自己在供销合作社学到很多企业经营之道,对供销合作社的认识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成长。现在他公司里的年轻人也都开始逐渐认可供销合作社,这种认可不是来自于钱,而是来自于他们看到的发展前景。加入供销合作社,让他们觉得工作更加有意义了,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在文化宣传上下功夫。因为现在大多年轻人对供销合作社的认识很有限,影响了供销合作社引进人才,尤其是在农村。他指出,自己这一代人是供销合作社未来的希望,也是中国农业的希望。要让年轻人认识供销合作社,认可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上应该帮助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年轻人走过最开始的迷茫。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供销合作事业,做出新一代供销合作社人的精彩,推动供销合作事业持续发展。
观察本质
互助 合作 共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供销合作社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供销合作社孕育的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融入了供销人的血脉之中,带领他们不断创新前进。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张传会对这次论坛的主题深有感触。他指出,自己在投身供销合作事业30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供销合作社系统独有的文化。此次的“金扁担”和“红背篓”奖项,让他仿佛再次看到了曾经生活的农村的画面,听到了《新货郎》的旋律。他认为,“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铸就虽然与过去的经济发展状况分不开,但在如今,扁担和背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他们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过去,供销合作社靠着扁担和背篓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党委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如今,我们的供销人依然靠着“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在为农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的扁担和背篓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农民。在过去,农民对供销合作社有非常深的情感。这种情感,这种紧密的联系,这种建立起来的互信,是供销合作社人挑出来的,背出来的。经济转轨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受挫,遇到了问题,但供销合作社人在“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支撑下,战胜了困难,进入了新的发展轨道。如今,山东供销合作社系统靠着这种精神不断开拓创新,首先调整业态,跟着上海联华学着做超市,后来研究连锁经营,再后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如今又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工作机制,那就是村社共建。尽管曾经的那条扁担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扁担精神”已经成了我们供销合作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了供销合作社人的骨髓,支持供销合作社人不断前行。
作为一个观察者,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杨谦对人们心中普遍存有的“供销社情结”看得更深。他说,一提到供销社,中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会知道或对供销社有感受,有供销情结。这种情结之所以挥之不去,是因为供销合作社人无论是为服务者还是被服务者,都在共享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这是互助、合作、共享。为什么四五十年代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共享关系到今天都能感染着人们,今天的供销合作社人仍然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因为供销合作社有着能够和农民去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益处的职能,这也是供销合作社文化的基础,而“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则是这种文化的符号,是一种外延和表现形式。这种文化不只是我们外在看到的,更是理论、制度、规则、精神和历史的综合,只有打牢了理论基础,才能建出有影响力的文化,支持供销合作社人不断前进。
(本版文字由米雅娜、李彩琴、张蕾、王敏、闫雪静、叶梓、白京京整理,照片由李彩琴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