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频道《消费者调查》报道了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内散户农民使用剧毒农药的情况。据了解,不少农户因为天气等原因,目前仍在使用剧毒农药。广州市农业局已成立专案组调查此事。
闻讯部分农民使用剧毒农药,舆论和民众都不由得心中一紧。可是,与舆论、民众的紧张相比,菜农却是一脸委屈,“天气太热,虫杀不尽”——不得已而为之,“洗洗就能吃,我们也吃”——现身说法;农药药店老板也坚称,“没有问题,不会对人体有害”;而农业局则表示:没发现违法违规。
截然不同的看法源于不同的立场。消费者、舆论的态度是拒绝剧毒农药,最好不用农药;菜农则是将产业效益放到第一位,外加囿于文化水平的知识盲区,不以为然;而农药店老板是纯粹利益驱使;农业局则是数据说话,以检测数据为准。
毋庸置疑,难以达成一致的食品安全态度之下,才有了“农药菜”,对此,我们须建立“产销检监统一战线”,即无论是蔬菜瓜果的生产者——菜农、菜企,还是农产品的销售者、农药生产和销售点老板,还是广大的食品监管人员,都要与最广大的消费者、舆论站到一起。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
在食品生产、种植过程中,菜农和菜企要坚决按照《农药管理条例》,以及今年食品安全法审议通过的草案——“禁止瓜果蔬菜使用剧毒高毒农药”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从而在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在食品销售过程中,构建市场准入制度,在农残方面制定最严格标准,杜绝“舌尖上的毒药”进入市场;对于农药企业和农药店,要建立剧毒农药禁止生产和销售的制度、名单,对于私下买卖高毒、剧毒农药者严惩;对于食品安全的把关者——相关部门,要以最严格的标准检测、常态化监管,既不能降低检测门槛,更不能将检测、监管搞成一阵风,形式化。最后,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也要保持高压态势。
唯有建立“产销检监统一战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史上最严”食安法等食安武器威力,最大限度地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杜绝“农药菜”。
(摘编自《中国食品安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