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2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未来茶叶的发展方向

□ 洪 治

    人类利用茶叶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晾晒收藏(原始白茶),到唐朝发明蒸青绿茶,明代发明炒青绿茶,以后逐渐产生黄茶、黑茶、红茶、乌龙茶六大类。目前,全球产品结构以红茶为主,约占总量的70%;国内市场以绿茶为主,其他茶类百花齐放。那么,未来中国茶市将走向何方?

    我们知道加工茶叶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工艺和技术手段,形成茶叶色泽、香气、滋味、外形等品质特征,使新鲜茶青便于储存、运输、交易和饮用;茶叶加工的终极目标是:尊重并保持茶叶的天然本性,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营养成分,增进茶叶香气,努力克服茶青的苦涩味,使茶叶滋味更加柔和、醇绵、顺滑、甘甜、鲜活,在此前提下兼顾茶叶的颜色和外形。我认为,未来茶叶的发展方向需满足以下要求。

    第一,工艺越简单越好,工艺越简单操作越容易、影响品质的因子越少,更容易把茶叶做到极致。工艺复杂将如何?比如,茉莉花茶的品质因子很多:茶青的质量、晾青时间、杀青的程度、烘干火候、精制等决定茶坯的质量,茉莉花季节、栽培、天气、采摘等决定茉莉花的质量,养花效果、投花量、拼合、通花、出花、烘干等窨花技术,以及窨花次数、提花技术等决定花香的质量,哪个环节做不好都不行!

    第二,工序越少越好,所有不能促进茶叶营养物的生成转化、不能改善茶叶的香气和滋味的工序都是盲目的做秀。譬如各地红茶(红香螺、红松针、红毛尖)普遍采用的后期边炭焙边手工做形工序,完全事与愿违、画蛇添足。

    第三,劳动强度越小越好,据我了解武夷山茶农很辛苦,每年茶季白天采茶,采回来后晒青、晾青。晚上做茶,仅摇青工序需要10多遍,摇完晾、晾完摇,前后需要6-10小时。接着杀青、揉捻、初烘、足烘、做成毛茶,连续半月没觉睡,有的茶农做茶时站着能睡着,可见有多辛苦!

    第四,生产周期越短越好,比如某些黑茶生产周期太长,春季做毛茶、夏季制坯、秋末受寒露,蒸软、紧压、烘干,生产周期超过半年。

    第五,人工成本越小越好,比如太平猴魁传统工艺从晾青、选尖、杀青、理条、压扁、烘干整个过程如绣花,制作一斤茶需要30个工时,人工成本高达600元/斤。

    第六,对原料生长季节要求越小越好,我国多数茶区不采夏秋茶,资源浪费很可惜!而福建福鼎先行一步,从3月到11月都在采制白茶,直接带动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第七,对原料的嫩度和均匀度要求越小越好,比如黑茶、CTC红茶和安溪铁观音,已经推行机械化采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第八,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程度越高越好,比如谢裕大黄山毛峰生产线已实现自动化生产,生产线一端投料,另一端出来就是成品,而且品质稳定性好、产量大。

    第九,生产能耗越小越好,制茶充分利用自然风、太阳光晾晒可降低能耗,如能将风能、太阳能转化储存为电能,驱动制茶设备工作则更加绿色环保。

    第十,保质期越长越好,仓储要求越低越好,拿绿茶和白茶、红茶、黑茶、大红袍等发酵类相比,前者保质期短、一年之后为陈茶,保管要求高、需要全程保鲜,而后者只需常温保管,不但降低仓储成本和经营风险,还有投资升值机会!

    时代在发展,茶产业格局将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但不变的是对品质的追求!未来,一些费时、费力、高能耗、高难度、高成本的茶只能少量生产,保障少数的、特殊的、高端的需求,而满足上述所有要求的白茶可能异军突起,引领全国茶叶的发展方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