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不足8万,山西省岢岚县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山区小城,岢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扎根其中,贷款市场份额占该县的85%,同时也是该县第二纳税大户。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
面对单一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岢岚县联社怎样通过自我革新,反哺产业发展,成为该县“稳坐头把交椅”的金融机构?面对经济下行,该联社怎样帮助客户渡过难关、化解风险并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近日,《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周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岢岚县联社。
“竞争压力大,更能激发银行活力”
“银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竞争压力大,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该联社理事长崔英英说。
在忻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指导下,该联社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实体经济深度,依托自身决策链条短的优势,细分客户需求,打造有针对性、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
该联社针对县域金融服务主体,将客户群细分为种植户、养殖户、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公务人员、建档贫困户六大类型。针对这六种不同的服务主体,该行创新推出与之匹配的定制化产品,包括 “三支贷”(支种贷、支养贷、支企贷)和“三通贷”(信用通、公务通、生意通)两大系列以及与岢岚县扶贫办合作的富民贴息贷等7款信贷产品。
“‘三通贷’与‘三支贷’分别满足小额与大额的融资需求,两个系列优势互补,7款产品覆盖了县内各类客户群体,基本满足了他们的融资需求。”崔英英介绍道。
农户小窦再也不用为10万元向亲朋开口了。今年6月,他经朋友介绍在岢岚联社申请了“支种贷”贷款,用于购买土豆、树苗、玉米种子和化肥。“早上8点填表,11点就拿到贷款了,太方便了!”小窦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三支贷”属大额信贷支持系列产品。其特点是,由个人或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风险保证金,与政府提供的风险保证金共同组成“三支贷”资金池,由农信社放大8-12倍金额提供贷款。
享受便利金融服务的不仅是农户。在煤运公司上班的职员冀润婵今年9月买房时差5万块钱,听说岢岚联社有款“公务通”贷款产品,是专门针对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发的,她用工资卡作为担保,半天内就拿到了贷款。
崔英英向记者介绍,不仅产品需要细分,保证利率定价的科学性也很重要,“我们会根据个人和企业的贡献度,即存款、股金情况、现金流等标准,核定他们的贷款利率,做到一种产品一种定价模式。”
此外,该联社还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积极探索“土地流转贷款”及大企业联保“加成贷”产品,预计明年初全面推向市场。
截至目前,岢岚县联社贷款余额6.28亿元,其中发放“三支贷”贷款1.62亿元;“三通贷”贷款 8500万元;为188户建档贫困户发放富民贴息贷款823.16万元。
“经济下行,更要与企业共渡难关”
贷款既要放得出,更要收得回。
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崔英英和她的团队在设计每款产品时,既要注重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和体验,又要保证联社的健康运转,将风险牢牢把控。
例如,在探索新型企业联保贷款“加成贷”时,对联保模式加以创新,现在的贷款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三家(包括三家)以上企业联保+风险保证金(政府10%、企业5%)+40%企业资产抵押品,可以有效锁定风险。
经济下行、部分企业经营状况陷入困境,崔英英表示:“这时候我们绝不该惜贷、惧贷、抽贷,而是与企业站在一起,共渡难关。”
为了最大限度地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该联社向市金融办申请了“应急周转资金”,避免了企业的高息借贷,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同时,积极推行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信贷平台开发的“续贷通”产品,企业客户可享受“贷款到期后无需偿还剩余本金就能续贷”的便利。
银行和企业唇齿相依,如果不积极找出应对之道,企业的困境最终会演变为金融机构的困境。“发现问题,积极应对,等待永远不是解决之道。”困难面前,崔英英选择了主动出击。
截至11月末,已有10户贷款人办理了“续贷通”业务,180余户企业和个人通过“应急周转保障金”完成了贷款续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