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2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祁红非遗传承人”风波引发的思考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在2015年就要结束的时候,关于祁红非遗传承人的质疑风波迅速成为业内广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今年的行业新闻平添了火辣的味道。

    “祁红非遗传承人”风波顿起

    11月30日,一个名为“祁门红茶研究会”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国家级非遗祁红传承人被推荐者资格造假!!!》,3位省级、6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联名质疑“安徽省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中的被推荐人王昶。9人公开指出:王昶在这次安徽省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评选中,存在着虚构从事祁门红茶从业履历和虚构学艺事实,认为王昶无论个人履历还是技艺传承等各方面的考评,都没有获选国家级祁红非遗传承人的资格。

    12月1日,王昶所持有的品牌“天之红”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开发表文章《请问吴锡端:“祁门红茶研究会”代表的是行业?还是祥源?》。

    12月3日,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委托北京腾波律师事务所律师宋维强发表律师声明。声明中说,“祁门红茶研究会”的微信公众号和茶语网发布的两篇文章捏造、歪曲相关事实,用确定性的负面评价语言直接对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昶进行恶意人身攻击,且在网络、微信上迅速传播,对王昶的名誉权造成了严重的侵害。声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安徽省祁门红茶研究会、重庆茶语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应立即停止对王昶继续进行人身攻击和诽谤,并立即在公开媒体向王昶赔礼道歉,王昶保留向相关责任人追求民事赔偿等其他相应法律责任之权利。

    12月7日,《茶周刊》收到王昶所在企业“天之红”向外界发出证明自己符合国家级非遗祁红传承人申请条件的一系列材料,对举报文中的质疑一一应答。

    到目前为止,事情还在发展中。不管其下一步走向何方,无疑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让理性照耀茶企成长

    这件事情,看似平地起风波,实则不然。茶界非遗传承人诞生以来,就不断有这样那样的质疑与非议。这本属于正常,否则还要设置这个“公示”环节干什么?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这件事情带给行业的新闻效应,更要关注行业该怎样理性成长。

    非遗传承人它的核心价值是对文化与技艺的保护和发扬。它既有对传承人的高标准的衡量“杠杠”,又有保护和发扬的责任和担当。其次,才是这个称号带来的市场利益。茶行业确有很多技术专家,后来成为了企业领导,再后来获得了非遗传承人的称号。如果把传承人理解成是企业领导头上锦上添花的虚的荣誉,实际上并不利于非遗传承人的形象和价值的发挥。一个茶企的实力和品牌需要技术(传承人是个代表)和现代化的管理(职业经理人等),包打天下不是趋势,专业分工才是常态。

    为此,我们茶企业对“非遗传承人”的性质、定位和作用要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既不能把它视为草芥,看得一钱不值;也不必把它看得神乎其神,以为有了这顶“帽子”,就可以风生水起。事实上,一个企业如果不真正在产品上下苦功,在管理上下硬功,在市场上下笨工,“非遗传承人”不可能直接为企业带来效益和推动企业发展。事实上,消费者也越来越成熟,他们在评判一个企业、购买一款产品时,已经不仅仅依据“非遗传承人”的某些光环了。对目前这件事的双方,以及未来的任何申请人,我们都需要对“非遗传承人”的价值和作用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我们呼吁理性看待“非遗传承人”。只有理性看待,并把它放在企业发展的合适位置上,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的推动力。

    让和谐伴随茶企成长

    从行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我们更不希望这件事成为撕裂祁红品牌的开始。相反,我们希望这件事成为茶企业走向成熟的大课堂:大家要学会懂规矩、守法律。“非遗传承”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国家文化主管部门才设置了公开透明的申报、公示、核准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现代社会人们都知道如果想达到一个公平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公平的程序作保证。有人质疑,正体现了程序公平的题中之意。但任何质疑的表达,也都需要有一个底线。如果超出了这个法律的底线,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为行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矛盾和负能量。

    面对利益、面对矛盾,这才是考验我们茶人本色的时候。中国茶艺中不论何种门派、何种解读,大多都离不开一个“和”字。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即使发展到“和而不同”,也需要理性的表达,优雅的交流。

    我们热切希望双方都拿出茶人应有的素质和水准。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要在演绎茶艺、传播茶文化时风度翩翩,一旦遇利益相关、龃龉矛盾时,就奋袖出臂、拳脚相加,这样的成长代价未免太大了。它伤的不仅是和气,也带给茶界和茶人形象上的失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