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2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唱衰银行的人过于悲观

□ 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专栏作家 谢加悦

 

    关于银行的未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银行转型的路上,一定也会出现一两个掉队者,这没有什么可怕,一个没有淘汰的行业往往也是僵化不前的行业。面对充分竞争的银行会随着坏境而进化,即使有一天,她变得面目全非,但她会很好。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放开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崛起,许多人对银行的未来前景产生了担忧,特别是这几年又遇到信贷风险大面积爆发,出现了所谓的银行离职潮,看上去简直就是“内忧外患”。

    支持这种观点的大致有以下三大理由:首先,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正在被消灭;其次,银行的基本业务职能正在被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公司替代;还有,银行的现有(潜在)客户正在向非银行机构、企业转移。按照这个逻辑理解,银行的客户跑了、业务没了、挣不着钱了,银行的未来当然不看好。

    但是,这三大理由可以说是一种居危思危的谨慎。这就好比在拳击比赛中,你假设银行是不能动手的,甚至是不能躲闪的,那银行肯定必败无疑。但是我想现实中更大的可能是银行这个大块头醒过来,一拳将对手打趴下。而且现在的银行好像谁也没有睡着!

    所以,我看好银行未来的最大理由在于银行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她所拥有的巨量资源恰巧遇上了互联网转型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时代,更有了无限可能!

    下面就谈谈银行在现有资源下的优势变化:

    机构的优势。互联网界整天提的所谓“跨界”,在银行其实可能只是打破几个部门之间的隔阂的事。或者表述为银行的部门条线之间互相“跨界”,就可能是改变目前市场局势的金融创新。如果你在银行,你就会发现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需要两个部门或者多部门交叉管理的事项,这本身就是一种变革前兆。

    客户的需求是不分条线的,所以今后的银行机构将不会是现在这样条线分明,而是需要什么人员就配置什么人员,并且由此带来管理层级的压缩,释放更大的操作空间。

    员工的优势。随着互联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一家企业、一个组织越来越像是一个有机体:硬件是骨架,网络是神经和血管,机构是神经元,决策层是大脑,那么员工就是整个机体里的活体细胞。所以未来公司活力的比拼可能就是员工团队的比拼。

    如果真的将人的素质量化比较的话,银行员工的素质水准绝对是最优秀的一类。你知道吗?现在银行的人才储备已经强大到名牌大学的研究生都开始坐柜台啦,还有哪个行业有这底气?

    你以为这是资源浪费?不。今后的互联网营销模式是特种兵小组作战模式,强调协作也强调单兵作战能力。同时这也为银行自下而上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这种可能带来的结果就是银行的整体进化。

    业务的优势。先提一提利差问题: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消灭利差,并不是说银行就没钱挣了。只不过是银行从之前“躺着挣钱”变成“站着挣钱”。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银行业务的流失,比如储蓄被余额宝分流、结算被第三方支付截断、信贷和理财被P2P挖角等。可是,我们为什么就没有看到这恰恰是银行未来的机会呢?互联网技术的突破给银行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业务空间。

    首先,银行有了服务更多人的能力,这也是各大银行提出零售化转型的一个基本前提,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各大银行在存贷汇等服务的提升上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更为精细,更重体验,也逐步开始赢回客户的信赖;

    其次,由于第三方支付带动起来的线上消费和快捷支付普及,为银行在消费端市场的爆发提供了支撑和可能,而这个市场正是银行多年来苦于无从入手的;

    还有,互联网公司能跨银行的界,银行同样可以跨互联网公司的界,比如网络购物、P2P等。经过初期的鱼龙混杂后,最终金融考量的就是“信用”两字,在一个中长期的对比上,银行的优势还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银行本身就是一个成熟的大平台、大数据库,所以为什么非得是“互联网+”,而不能是“银行+”呢?如果从这个视角去看待银行,你还会觉得未来银行的业务在萎缩吗?你还会觉得未来银行没有新的利润点吗?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