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听笛

□ 杨德胜

    我认识笛子,要从小学发蒙那年算起,至今已47个年头了。

    1968年3月,我还没满6岁,就从一个赤膊赤脚放牛娃成为前锋小学1年级学生。班主任曾以静老师让我们回家后,到沟边砍一根响竹竿粗的水竹,中间的节要有一尺多长,做一支竹笛。回去后,不敢怠慢。把竹子砍好后,用刀削光外皮和骨节,找来父亲打草鞋用的铁锥子,钻出7个发音的眼,一个吹气的眼,一个贴笛膜的眼。然后,用剪刀将眼孔铣大,试吹了几下,能发出几个音来。在自已心里,能让沟边天天听风望溪饮月长大的水竹,一下发出音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创举。想着传说中的四大发明,可能就是这样琢磨出来的。那时,因为对“do ruai mi fa sou la xi”没有一点认识,只陶醉在竹笛的胡乱发音上,还抱着竹笛美美地睡了一夜。

    哪知,到了学校,经过曾老师验收,全班同学做的竹笛没一个合格产品,全部是四音不全、五音不准、六音不和、七音不调的二簧八调。笛声一响,整个教室就和养鸭场没有两样。经过老师指点,我们用裤带子记下了尺寸,一放学回家就重做竹笛。到一年级上半期快结束时,经过几次返工,终于做成了一支能吹出7个音节的竹笛来。我们用竹胎膜、大蒜内衣皮、最薄的作业本纸做笛膜,全班同学在曾老师的指挥下,合奏了一曲《东方红》。

    再后来,一支竹笛像父亲天天别在腰间的烟袋杆一样,挎在我的书包上。课间吹、上音乐课时吹、放学路上吹、放牛时吹、在河边游泳时吹,对着禾苗吹、对着牯牛吹、对着圈里的猪儿吹、对着鸡公鸡母吹、对着杏子李子桃子吹、对着河对岸美丽的女同学吹。父母劳动一天回家,疲惫至极,我就故意显示一下我的吹技,无形中给父母减轻了劳累,让他们多出工,多挣工分、多挣口粮。不知是音乐与人的心脉相通,还是笛音与天然的灵犀,父亲听我吹了几次笛子,干活越是有力气。每天收工后,他就坐到稻场坎边的那棵大柿子树下,要我吹一曲《北京的金山上》。我一边吹,他一边点头微笑,以资鼓励。我想,父亲是个文盲,怎么会听得懂笛子曲。难道这笛子与劳动号子、干活的吆喝声、黑牯牛的嚎叫声有什么相通?这笛音与雷鸣、鸟叫、鸡唱一样来自天然,让父亲听来,格外亲近?在贫困年月,因为有笛声,给苦难日子铺就了信念和信心。

    一天天长大,我带着竹笛上初中、高中、大学,到供销合作社工作,业能对着谱吹出一支完整的曲子来。直到30多岁,儿子上学后,我对笛子的热情才开始冷却下来。慢慢由吹而听,到欣赏,到享受笛子曲蕴含的激情。开始从一支笛子曲里,读出阳光的温暖、婉月的清媚、溪流的绵甜、江河的奔腾、大海的雄阔、花语的芬芳、蓝天的高远、银河的浩淼、沃野的沉淀、岁月的醇厚、收获的润满,还有春动的愉悦、夏汛的洪涛、秋霜的果香、冬雪的萌动……

    因为喜欢听笛,我时常在电视、在网络搜寻县内外笛子名师的笛子曲,特别是家乡名冠荆楚夷水的笛子演奏家邓邦国老师的《云雀》等经典笛子曲。邓老师的笛曲,是从原生态涓涓流淌出来,每片树叶、每碟竹叶、每张禾叶、每缕溪泉都存盘着笛子曲的底调。他用丹田喷发的真气,通过笛管一一演绎出来。如玉落银盘、花含月吟、蜂授百花,将大自然的泉吟、鸟鸣、蝉弦、洪奔、风语、牛哞、马啸、庄稼拔节开花授粉的声音提炼出精髓,融会入笛。每个音节,无不在自然中找到知音找到归属、找到本源、找到注脚。缕缕润心,丝丝和畅,声声入耳,与心灵同脉共振。

    我喜欢一边敲打文字或练习写字,一边听着悠扬的笛子曲。笛音如舒缓的清溪流进我的字行,滋润心田。从文字里,分明可以读出绵甜的笛音来。

    听笛,让我每天穿行在笛音里,让天籁净化灵魂,让心灵接受自然最曼妙音符的洗涤,让笛声点击心扉,为幸福小康生活添加甜醪。

    (作者单位: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供销合作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