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1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供给与安全压力增大 食品安全升至国家级战略
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就该问题进行探讨

 

    11月14日至1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和中国经济年鉴社联合主办的“2015(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自2013年举办以来,就多个重要议题如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全球粮食安全与中国的作用、中国粮食价格流通体制改革、粮食企业走出去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届峰会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增长动力接续”为主题,集中探讨如何着眼于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动力升级,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保障供给与质量安全压力增大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难度加大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在峰会上指出,当前食品安全和保障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中国食品产量、消费量惊人的大国来说,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大。

    首先,来自于粮食与食品数量安全的巨大压力。中国有13亿多的人口,用有限的耕地保障庞大的人口数量基本自给,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中国政府不能放松的头等大事,所以发展农药、兽药必不可少,但如何让2亿多农户都可以科学合理的使用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次,来自中国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挑战。中国食品产业规模大,但集约化程度很低,小、散、乱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做到监管的全覆盖,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再次,来自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工业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导致环境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改革,健全从中央到地方和基层的食品安全体制,今年再次修订《食品安全法》,证明了中国政府对现代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

    食品安全列入“十三五”规划建议

    滕佳材表示,中国食品安全的形势是稳定向好的,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是得到有效保障的,安全监管部门将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全面实施好食品安全战略,力争通过“十三五”以及未来的努力,基本实现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这是我国首次将食品安全战略提到国家级战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说,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尤其是加强县级和乡级的食品监管,下一步需要让各级政府有足够的能力、预算实行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职责。

    滕佳材指出,未来重点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政策和相关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的标准建设。标准是讨论食品安全问题的基础,标准缺失是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最大隐患,监管执法一线要发挥优势,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制定标准工作,加快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的检测、评估和标准的自修订工作。力争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的产业基础。保证食品安全产业素质是基础,因此要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农业和食品产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督促企业落实好良好操作规范,在生产经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要支持大型企业率先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靠产业升级提升食品安全保障的水平。

    加强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必须从防治环境污染着眼,下大力气净化产业环境,开展治地、治水、治药、治肥、治添加物等行动。加大对农药化学用品的管理,减少耕地重金属污染,从源头上保证粮食和使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现正本清源。

    要落实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今年10月1日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要求企业落实内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强调了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要求。履行好这些义务是企业保证产能安全的必要条件。

    加强安全监管的执行创新,抓紧起草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条例和相关配套规章,尽快完善与其向配套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体系,同时要全力推进安全监管执法工作。一是实施食品安全许可制度,允许严格准入。二是检查的网络化、表格化、抽检的制度化。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准入机制,实现全过程无缝监管。三是强化监管执法信息公开,及时公开许可检验执法的标准、程序、结果,继续加大对不合格产品和企业的暴光力度。执法信息的公开,这是对执法,消费者的最好保护,对违法者最大的震慑,也是对执法者最好的约束。四是加强监管监测,开展食品安全的隐患排查,鼓励食品企业采用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创造品牌扩大市场。五是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支持企业投保安全责任保险,实行有奖举报制度,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社会共建的良好局面。

(本报综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