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习惯于用手机上的APP购物、订票、坐出租车、联系朋友、叫外卖……
两三年前,商业、生活、社交、游戏和消费几乎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现在这些事几乎都归APP管,并通过支付完成闭环。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万物互联,人与商业的连接也被重构,真实的交易需求在场景中被随时发现、随时满足,并呈现出个性化、定制化特点,而且使用越久,“她”也会越了解你。以支付宝为例,虽然它最早依托阿里电商业务而诞生,最初只是工具性的产品,但发展至今,支付宝已经重构了人和支付之间的关系,不夸张地说,它本身就涵盖了一个以支付场景为核心竞争优势的的生态体系。
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在场景革命的背景下,以往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事实上已和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这种错配既关乎门槛、物理距离、体验,更和时间相关。毕竟,场景化的要义在于对用户时间的占有,因为这意味着机构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从低频转为高频、从浅连接转为深连接,拥有场景就意味着拥有用户的潜在需求。说得更直接一点,金融机构提供的某些服务和产品已经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这些服务和产品不是用户们需要的,而是机构自己想要提供的。
作为新金融先锋的主要代表,无论是蚂蚁金服、微众银行或是平安孵化的新金融集群,正尝试用各类金融服务和业务将闭环内所建立和累计起来的客户和数据优势变现。
歌德说,“若要人喜爱你的价值,你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你丝毫不用怀疑新金融先锋们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他们的服务意识确实更强、更接地气。他们敏锐地洞察用户的需求,围绕需求设计产品,强调效率并重视客户体验,或借助合作伙伴的金融服务间接为客户服务,或直接把金融服务整合到平台中变成自身服务,用户需要的时候基本上能“随叫随到”。
目前看,被大家视为“野蛮人”的新金融先锋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确实都属于“小确幸”,并不具有太强的侵略性。另外,尽管被命名为“微众银行”或“网商银行”,CEO也被误读为“APP行长”。但是,他们所从事的业务和传统银行相去甚远。
有意思的是,“APP行长”们都更愿意强调自己只是拥有银行牌照的技术公司,更愿意为合作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渠道和技术支持,而不是直接从事具体金融业务。他们更希望以合作替代竞争,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金融新生态,参与者们能够包容共赢。就像大自然呈现的那样,互争和互助都是生态进化的组成部分。
当然,这也可能是新金融先锋们在起步阶段的策略性选择,暂不说构建新生态究竟是善举还是野心,暂不说包容其实是相互的,暂不说共赢比包容更难。私底下,你也可以观察到新金融先锋们偶尔也会流露出几丝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不屑。
不可否认,传统金融机构目前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导者,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暂时也难以被完全取代,庞大的机构客户基础、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基于大量行业数据和经验的甄别能力等等,这些恰恰都是新金融家们需要去学习的。
在庞大的中国金融体系里,眼下的新金融实践者们只能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这些“APP行长”还是值得期待的。就像初春池塘里的水草,开始只是孤独的几根,它们不经意地长,长着长着就长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