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1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普惠金融不是“慈善金融” 拥抱“互联网+”更有生命力
2015中国兰州普惠金融论坛在兰州成功举办
□ 本报记者 刘小萃 马 悦

 

导读:

    告别十年黄金期,迎来新常态挑战。肩负转型命题与普惠金融使命的农商银行面临着艰难的发展困境。如何平衡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的矛盾?如何既深耕农村金融市场又拥抱互联网的时代热潮?如何从规模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

    “2015中国兰州普惠金融论坛”试图寻找答案。


    11月8日,由甘肃银监局、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主办,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承办的“中国兰州普惠金融论坛”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是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以“互联网+普惠金融”为主题,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三农’涵养西部热土”为宗旨,旨在立足甘肃,联动西北,放眼全国,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寻找新方向、新动力、新路径。

    甘肃银监局局长冷云竹、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社长廖有明、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董事长雷志强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论坛特别邀请了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博士马光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卜永祥,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甘肃省金融办公室主任汤澜作主旨演讲。

    来自中国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北京、上海、陕西、青海等30个省(市、区)联社(农商银行),省委农工办、省政府金融办、省扶贫办、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省银行业协会及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论坛。

“普惠金融是持续性金融,不是‘慈善金融和扶贫金融’”

    “推进普惠金融有赖于金融业整体实力的增强,同时也需要针对不同的金融需求创新思路和措施。”甘肃银监局局长冷云竹认为,从甘肃的工作实践来看,有四种方式成效比较显著:包括推广小额信贷、发展便民金融、支持民生工程、注重产品创新。但同时,一些现实问题和困难不可回避。比如服务成本高、抵押资源少这些问题凸显,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商业可持续性;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现有的考核机制主要是利润、风险等财务指标,对普惠金融的社会效益考虑不充分,基层行在推进执行上存在现实困难。

    她建议,发展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是要凝聚思想共识。首先,普惠金融是一种持续性金融,不能等同于“慈善金融”和“扶贫金融”,商业可持续非常重要,必须要构建一种能持续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制度体系;其次,普惠金融必须是包容性的,要公平的对待所有的客户,在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再其次,普惠金融是一种可得性金融,可获得性是衡量普惠金融的关键指标,不能光说有,应该是让消费者容易获取。

    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强化政策协调、完善金融体系、改进信贷技术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发挥互联网优势,打造普惠金融高效运作载体”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社长廖有明指出了中国农村当前我国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薄弱环节: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有待提升;缺乏有效的组织;差别化的监管政策落实不够。

    “发展我国普惠金融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打造普惠金融高效运作载体。” 廖有明表示,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应加强产业指导和监管,加快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电子签名和认证等方面的立法。要在农村发展电子化金融产品,推广移动支付和助农取款终端,解决农村地区物理网点不足等问题,提升农户金融服务便利性。简化农村地区开户手续,探讨手机远程开户的实现方式。持续优化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基础环境,鼓励移动支付服务机构在农村支付服务效果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村银地区行卡服务水平,鼓励发放信用卡或提供分期付款服务,满足农户小额资金需求;优化升级无网点银行服务,满足农民小额转账需要。

    同时,他认为需要强调的是,要构建国家层面发展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完善普惠金融统计指标体系;鼓励大众参与,形成多元普惠金融服务;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健全有利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监管政策。

“续写黄金十年,普惠金融是制高点”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雷志强在致辞中说,“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市场正在摆脱一社独大的既有格局,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鲶鱼效应初步显现,互联网金融正以低成本高效率的野蛮速度挺进农村金融市场。”

    “当下的时代,对农信社来说已经不是最好的时代,但也不是最坏的时代。在这纷繁多变的时代,农信社能否续写第二个黄金十年、辉煌十年?”对此,雷志强认为“抢占普惠金融这一战略制高点至关重要”。

    甘肃省联社自成立以来,积极引导全省农村信用社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大力弘扬“诚信、创新、敬业、兴农”的甘肃信合精神,大力实施“金融服务进村进社区”、“阳光信贷”和“富农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业务,创新研发了“陇药通”、“民贸通”、“金果宝”等支农支小特色信贷产品;推出了“整贷零偿”、“园区产品集合”和“动产质押”等20多种小微企业融资品牌,积极推行“信用社+商会+商户”的新型贷款模式,有效解决了“三农”发展和中小企业贷款难得问题。

    10年来,甘肃省农村信用社经历了发展速度最快、经营效益最好、行业形象最佳的10年黄金发展期,全面实现了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富民兴陇”和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连续7年荣获甘肃省政府“省长金融奖”。是全省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存贷款总量最大、社会贡献最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移动支付是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移动支付是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说,互联网金融已经对传统银行业产生巨大挑战,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基于三个方面的先天优势:首先是场景导向的支付,可以极大削弱银行对客户的黏性及信息获取;其次,互联网金融可以引导金融消费习惯变化,从根本上改变银行传统网点的价值;第三,它可以分拆重构银行的业务链条,一方面提高业务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在无牌照状态下运行,监管成本极低。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三大业务类型都影响深远,即存(资产配置)、贷(融资服务)、汇(支付服务),其中支付服务又是威胁最大的一个方面。”曾刚认为,银行通过支付服务可以实现沉淀资金、掌握客户资金需求、培育潜在客户、提高客户粘性等多重目标。因此,能否掌控“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银行业赢得客户的决定性因素。

    他提出,目前市场环境中的银行业转型应该着重从五个方面着力:转变发展理念,精细化管理应逐步占据主导,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调整客户结构,以小微、零售业务为主;调整业务结构,投行、资管、金融市场交易及托管业务是未来的拓展重点;重构渠道、网点,发展社区银行、直销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