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集团优势 实现稳健发展
中国供销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杨凤禄
中国供销集团成立5年来,认真贯彻落实总社决策部署,坚持为农服务宗旨,积极推进改革发展,运行效率明显提升,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系统带动能力和行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一、依托集团整体信用,构建投融资平台
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集团将融资方式拓展到公司债、企业债、超短融等5个品种债券以及债权和股权基金、跨境贷等。5年来为出资企业提供资金313亿元,直接降低融资成本5.6亿元。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推动各级出资企业采取IPO等多种方式,加快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步伐,推进资产证券化。努力提高投资效能效益。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项目库建设,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二是强化投资管理,出台《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项目进度,切实防控投资风险。三是优化投资环境,通过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帮助出资企业争取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5年来累计完成项目156个,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集团还积极调整优化社有资产布局。通过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近13亿元,先后对6家企业进行股权增持,提高了对优质资产的控制力,增强了企业资本实力。
二、加快转型升级,做优做强传统业务
着力调整业务布局和经营结构。农资板块从化肥、农药大批发、大贸易发展到肥、药、膜、种及农机多业并举,产业链向上游进入生产领域、下游延伸到终端,中农公司2014年经营规模达到750多亿元。棉花板块加快“走出去”和产业向新疆转移,中棉公司经营规模稳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水平。再生资源板块依托产业示范基地优势,变分散经营为统一经营,废家电拆解、产业废弃物回收、废塑料改性等业务优势不断显现。新合作公司以低成本策略扩张,深耕三、四线市场,一批区域龙头企业成为了当地有影响的商业品牌。
加快转变经营方式。中农公司改造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供应高效差异化农资产品,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和农药定制化服务,赢得了农民信赖。新合作公司大力开展“农超对接”、“产销对接”,创办种养基地50多个,开发贴牌商品600多个,农产品占超市经营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不断创新经营业态。棉花交易市场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棉花第三方监管体系,开展资金、物流等配套服务,5年中发展交易商4800多家,累计成交政策棉、商品棉各2500多万吨。为创新传统再生资源交易方式,集团创办全国第一家再生资源交易所,搭建起了再生资源和稀贵金属交易平台。
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一是搭建整合平台。南通产业园是集团打造的第一个产业聚集功能园区, 布局了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仓储物流基地和国际棉花交易服务中心。二是促进出资企业整合。中棉公司整合了中棉工业公司装备制造板块,棉花交易市场整合了中棉机械成套设备公司,庐山酒店资产整体注入了中合联公司。三是开展系统内联合合作。加强与系统内企业的股权、业务和技术等方面合作,发挥了系统企业整体优势。
三、加快培育新业务,拓展经营服务领域
集团先后拓展了农批市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鲜活农产品、海洋经济、国际贸易、成品油经营以及房地产等新业务。
在总社统一部署下,集团积极推进全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组建中国供销电子商务股份公司,以“互联网+供销合作社”为核心,充分发挥系统内传统业务优势和网络优势,开展多种交易方式的电子商务,并为全系统发展电子商务提供技术、金融、信息和人才服务。
加快建设农批市场。中国供销农批公司高起点建设、改造了一批标杆性、示范性的农批市场,目前已签约32个项目,开工建设23个。
开拓农村金融服务。以深耕小额贷款业务为突破口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为服务系统合作金融业务进行了有效探索。
此外,宁波海洋公司建设的海洋经济发展总部、水产保税冷链物流基地和海峡两岸石斑鱼产业化合作(象山)示范基地被确定为海峡两岸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核心园区。与中石油合资成立的中国供销石油公司已在山东、福建等地稳步开展县乡加油站经营。中合置业公司坚持走“产业+地产”的路子,房产开发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
四、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发展质量
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供销集团出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出资企业“三会一层”职责权限和运行规范,督促企业完善《公司章程》,规范召开年度股东会,更好地发挥了企业股东会和董事会的作用,促进了统一规范管理。根据《中国供销集团出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对出资企业经营绩效进行差异化和分类考核,确保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集团与各企业签订《经营和重点工作目标责任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严格兑现,确保完成年度经营和重点工作任务。
加快转型升级 为供销合作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 马柏伟
近年来,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以做大做强社有企业为主题,积极构建具有供销合作社特点的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社有企业呈现出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社有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在发展方式上,强化“二次创业”的精神,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一批行业性、区域性骨干企业为重点,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社有企业发展步伐;在发展导向上,坚持有利于为农服务功能的发挥、有利于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在发展目标上,制定出台转型升级3年(2014-2016)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6年,社有企业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管治方式“两大转变”,基本形成管理完善、结构合理、效益明显、竞争力强的新格局;在工作载体上,以“强企工程”为抓手,积极实施一体化、走出去、品牌化、人才强企“四大战略”,开展名品、名企、名家“三名”培育行动计划,提升社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在政策引导上,强化对企业发展的保障,通过设立供销合作创业发展基金、企业创新发展奖等措施,支持社有企业改革和创业创新。
二、切实发挥社有企业为农服务的龙头作用
在传统经营领域,支持优势企业利用参控股、联合、兼并、合作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全省经营体系的构建。全系统已发展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71家,在农资销售、茶叶经营、农产品流通、农村消费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基本形成了供销合作社企业主导的局面。兴合集团公司组建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有限公司,探索“茶叶拍卖交易+专业展会+大宗农产品交易”模式;组建兴合电商公司,牵头推进“网上供销合作社”和“网上供销百馆万店”建设,带动农村流通企业对接互联网。
针对农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经营环节单一、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浙江省社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通过合作化,创办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示范基地,密切与农民的联系;通过一体化,向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延伸经营服务链条;通过个性化,开展订单式、保姆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规模种植、集约生产。另外,通过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三农”布局,通过创办经营实体、投资建设项目、推动产业整合等方式,保持高强度的涉农投资规模。近4年来,全系统实施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12个,总投资480亿元。
三、大力推动社有企业转型升级
适应市场竞争新要求,以“四大战略”为先导,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一是推动全产业链经营。在农资、茶叶、再生资源等领域,引导企业立足流通主业,通过延伸产业、创新经营、拓展上下游市场,发展产加销、科工贸有机结合的全产业链。二是走出去发展。围绕优化市场结构、完善产业布局、降低经营成本等战略目标,支持优势企业在外开展资源合作、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三是品牌化发展。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年活动,着力培育优势品牌,引导企业以品牌拓市场、增效益。四是强化联合合作。一方面,举办系统项目对接大会,开展项目推介活动,通过项目合作、资本合作、业务合作,提高主营业务集中度,放大资产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坚持靠大联强,注重加强与世界500强和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五是积极推动兼并重组。近年来,仅省供销合作社本级就有农资集团并购中农在线公司,新大集团并购中科新佳生物公司、飞跃物流公司,茶叶集团兼并感德龙馨茶业公司等。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了企业的经营结构,为介入新的产业和领域提供了重要载体。
四、积极深化社有企业改革
按照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运转的要求,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相配套的社有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组建社有资产运营主体为突破口,建立“供销合作社理事会—社有资产运营主体—参控股公司”三级架构,明确权力边界,落实管理责任;在保持供销合作社应有控制力的前提下,坚持社有资本与职工资本、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行骨干员工持股制,使经营者与所在企业的利益联结更为紧密,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发挥社有企业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营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和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积极实施“养贤引才”计划,把组织推荐与引入市场机制、公开选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兴合集团总部去年开展中层干部竞聘和员工双向选择,结合成员企业换届,加大优秀人才选拔力度,一批经过市场检验的年轻经营骨干脱颖而出。对于事业发展亟需的优秀人才和经营团队,打破常规给予待遇及经营自主权的“一事一议”。
围绕首都功能定位 打造高端化社有企业
北京市供销合作社主任 任 军
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大力实施“管理集团化、股权社有化”两大改革举措,积极推进组织一体化、服务综合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精细化,社有企业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提升。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构建社有企业支撑的高端化经营服务体系
北京市社紧密围绕首都功能定位和供销合作社自身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特大型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城乡一体发展方向,调整北京供销合作社的功能定位。在服务“三农”、服务首都城乡一体化的同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社有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向“高大上”、“高精尖”转型,加快社有资产向新行业、新业态和新领域集中。
做大做强传统业务。在农产品经营方面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在农资经营方面积极开展“首都农资服务体系”建设,在日用消费品供应方面构建起拥有2万多个网点、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在再生资源开发方面与北汽集团合作进入汽车再制造领域。同时,北京市社充分积极做好全国两会及北京市重大活动的果品特供、烟花鞭炮储运燃放等服务保障工作。市社所属百花蜂业公司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利用百花的品牌领办养蜂专业合作社,推进对外兼并、源头入股、行业合作等上下游产业链整合,销售额和利润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布局文化创意和科技孵化器产业。近年来,市社抓住国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改造原有老旧厂房库房,布局发展了竞园图片产业基地、七棵树婚庆产业基地、创意总社1949传媒产业基地等各种不同题材和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利用中关村科技产业政策,以海龙大厦为基础打造中关村智能硬件创新中心,发展智能硬件产业集群。充分协调利用各种资源,成功打造丰台赛欧科园等国家级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已入驻企业400余家,年盈利4000余万元。
做专做精金融业务。市社金融集团已获得13项类金融业务经营许可,管理运营的类金融企业22家,涵盖私募基金、小额贷款、资产整理、典当行、融资租赁,截至去年底,在投金额29亿元,投资收益稳步增长。
打造高端新兴产业。市社与蓝汛集团合作,组建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有序推进大数据业务。着力打造“现代农业4.0”示范基地,在大兴区流转土地500亩,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利用荷兰种植技术,引进荷兰高透光无影玻璃,建设现代高科技温室蔬菜种植基地。
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社有企业运行机制
集团管控机制初步建立。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市社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在理事会之下设立常务理事会,作为供销合作社日常的重大决策机构,确立了决策层、经营层新的分级决策体制,成立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薪酬与绩效考核、金融决策四个专门委员会,加快实现由“机关控股”向集团总部管理模式的转变。
管理集团化顺利完成。近两年,市社遵循经营相关、资产相关、专业化经营的原则,逐步展开直属企业整合工作,先后重组成立十大集团。各集团基本采用了“子分公司+事业部”的管理运作模式,集团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内部组织完善,经营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两年来,市社积极开展社有企业的股权社有化改革,现在已经圆满完成工作。除百花公司因上市有特殊要求外,其他集团公司全部完成股权社有化,市社成为单一大股东。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人股东对企业发展的贡献,通过对企业净资产评估系数的调整使得自然人充分享受改革红利,平稳实现股权转让,未发生一起因股权社有化引发的社会事件。实施股权社有化以来,市社对各集团公司的经营、效率和资金管控能力显著提升,为实现系统内上下贯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将继续研究经营团队“虚拟股权”激励机制,完善相关工作。
实施市场化人才战略。做企业最关键的是人才,干专业的事要有专业的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采取内部培养和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吸引留住了一批专业性较强的业务骨干,比如我们的小额贷款经理、信托基金总经理、大数据管理团队等方面的人才,都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进的。
三、加强联合合作,拓展事业发展空间
一是加强供销合作社之间的合作。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天津、河北供销合作社就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产品电子交易综合平台、金融服务体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我们还与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合作,打造国际文创园,做大做强文化创意品牌;与湖北十堰市政府、十堰市供销合作社合作,开展蜂产品生产和农超对接;与内蒙、海南供销合作社合作,实施农产品进京、旅游开发项目。二是加强与社外企业合作,在新兴产业、现代农业、旅游养老、汽车拆解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坚持改革创新 开创社有企业发展新局面
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副主任 诸纪录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供销合作社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社有企业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传统业务与新兴产业并举、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并重的新格局。全省现有社有法人企业1600多家,资产总额1800亿元,净资产总额320亿元。
一、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打造多元化经营格局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深刻变化,坚持一手抓传统业务的升级,推进社有企业由传统经营向现代经营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过去单一的流通服务向全程产业社会化服务延伸;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农村金融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江苏省社领办、参股、投资农村金融类企业60多家,参股农村商业银行,组建了一批信用担保、资金互助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新型流通模式,搭建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产品网上超市,在淘宝网等网络平台上开设特色馆;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兴办城镇综合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集大型超市、百货商场、商务办公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和旅游,投资经营的观光农业、乡村休闲等旅游新兴行业竞相发展。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努力增强社有企业发展后劲
全系统通过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和招商引资、多元投入等多种途径,狠抓项目。苏果淮安物流配送中心、华东棉业物流中心、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供销合作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以来,全系统新建续建投资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600多个,累计投资超过600亿元。
三、坚持以新网工程为抓手,不断推进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江苏省社发挥社有企业在农村现代服务业上的支撑作用,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下,积极争取省财政每年拨出“新网工程”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全面提升网络建设水平,培育了以苏果超市、常熟常客隆等为代表的生活连锁企业,以苏农、通州通联、宜兴天信为代表的农资连锁企业,以苏物联、太仓再生资源、丹阳物回为代表的再生资源连锁企业。
四、坚持以市场建设为载体,大力提升为农服务综合实力
经过“十二五”的持续发展,全省供销合作社基本形成了物流中心、批发中心、生鲜配送中心和社区农贸市场“三中心一市场”的发展格局,构建了大中小配套、高中低结合、季节性田头市场与批发交易市场相对接、综合性与专业性市场相协调的市场体系。全省建成年交易规模5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农产品市场5个、骨干农产品市场300个、社区农贸市场150个。
五、坚持以联合合作为手段,持续推动园区经济发展步伐
坚持开放办社的原则,推动不同层级、不同地域和系统内外的合作,打造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的供销产业园、农资产业园、现代农业试验园、再生资源产业园、物流保税园和科技孵化园。目前,全系统40多个园区经济规模超过1000亿元,成为社有企业新的经营业态和发展模式。南京市社与台商合作建设占地12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试验园,成为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创业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省社和南通市社联合中农投资创建的南通保税物流园,成为棉花、农资商品保税物流基地;省社联合苏州市社投资5亿元、占地300亩的苏州甪直再生资源物流园。
六、坚持以创新管理为突破,充分激发社有企业内生动力
以打造一流团队、一流机制、一流品牌为目标,大力实施名企、名牌、名人“三名工程”,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核心,加快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基本形成了社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多样化、经营自主化、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新格局。坚持以法治企,制定并落实关于加强社有资产管理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强化法人治理,规范决策程序,建立起党组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管理考核,基本薪酬与企业资产规模、经营规模挂钩;绩效薪酬与考核目标和利润分配挂钩,实行“先审计,后考核、再兑现”,有效调动企业经营者积极性。
“十二五”期间,省社有企业总体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不少差距。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问题,产业层次低,市场话语权不足,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益不高,为“三农”服务的综合实力还不厚实。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社有企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开辟发展新境界、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力争到“十三五”末,全省供销合作社实现销售1.5万亿元,实现利润80亿元,打造5家销售规模超100亿元的企业,20家销售规模超50亿元的企业,150家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企业,培育3—5家上市公司,形成企业集群优势。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社有企业改革再上新台阶
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钱 斌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社有企业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改革创新,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保持了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优化产权结构,理顺社企关系
多年来,安徽省社系统按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求,大力推进以职工身份置换、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社有资产作价入股、鼓励支持经营者和员工出资持股、吸引社会资本入股等方式,对一批传统骨干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部分企业优质资产和同类业务进行整合重组,推进强强联合,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做强做大;对亏损严重、资不抵债企业依法实施破产、歇业、转让、招租和托管。通过改革,社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建立,基本形成了以社有产权为主体、自然人产权和其他社会法人产权相结合的产权体系,确保了供销合作社对为农服务龙头企业和优势骨干企业的控制力。
二、拓展经营领域,强化为农服务
全省系统企业在做强做大主业、巩固行业主导地位和核心优势的同时,逐步向符合政策导向、拥有市场前景、具备发展潜力的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职业教育、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拓展。
一是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辉隆集团、桐城新天地农资公司等一批涉农企业通过流转、托管土地等方式,为广大农户提供农资配送、科技服务、收储烘干、加工销售、秸秆回收等全程化服务。二是鼓励有条件的社有企业围绕加强农产品网络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积极参与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宣城、芜湖、六安等地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营,市场交易初具规模,有力地推进了产销对接。三是支持社有企业按照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不断强化服务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四是通过组建类金融公司、探索互联网金融、试点资金互助、入股村镇银行、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造等方式,为广大农户、涉农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五是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加盟合作、自建平台等方式,纷纷“触电”“上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三、加快资本运作,培植独特优势
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不断发挥自身企业优势,注重综合运用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多种投融资工具推进企业扩张,多层次对接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资本运营方式,推进社有资本证券化。此外,系统内一批企业加大资本运作力度,纷纷加快上市融资步伐。
四、推动联合合作,促进转型升级
全省系统注重以资源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以利益为联结、以互利共赢为目的,着力推动社有企业与系统内外联合。同时,正确处理预期收益与既得利益的关系问题,通过相互持股、项目合作、股权置换等方式,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效率、整合资源、增加效益。主动靠大联强,积极学习借鉴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经验,寻求与知名国企、外企、民企的战略合作,探索引进战略投资者,延伸产业链,抢占价值链高端。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推动社有企业与地方供销合作社合作,先后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茶叶棉花基地、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总投资达40多亿元。供销合作社日益成为集聚社会资源、提供发展载体、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
五、加强监管服务,确保资产增值
全省系统坚持履职尽责,切实把握好社有企业为农服务方向,加强社有资产监管服务,促进资产保值增值。省社进一步整合董监事、审计、监察等资源,设立了资产监管办、经营管理办等机构,完善了以人事处监管企业高管、经管办指导企业经营、资产办监管社有资产“三位一体”的监管服务体系,并向全部投资企业委派董事、监事,由其代表出资人履行职责和义务。同时,完善制度管理,修订了《社有企业重大投融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强化了大监督格局。合肥、阜阳、淮北等地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形成了对投资企业的制度管理体系。全省系统社有企业注重结合实际,切实发挥自身内审、监事会作用,强化制度建设。通过社企互动、相互配合,进一步夯实了企业内部科学管控的坚实基础。
六、注重优化环境,营造发展氛围
2006年以来,安徽省政府先后出台了5份重要文件,使得一些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顺利化解。昨天下午,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对供销合作社开展为农服务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对内坚持 竞争择优、培引并重,积极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将优秀职业经理人选聘充实到企业班子,加快推进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分配机制和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探索实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制度,使薪酬向重点岗位、紧缺人才倾斜并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作出贡献的同志在精神上给鼓励、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待遇,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提升人,形成以业引才聚才的良好局面,为供销合作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服务“三农”工作大局 增强社有企业实力
陕西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陈纯山
近年来,陕西省供销合作社以陕西供销企业集团为抓手、以产业合作为基础、以供销合作为纽带、以股份合作为手段,在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一县一品、百县百品”工程、发展特色产业联合社、搭建农产品展销平台上下功夫,创出了一条符合陕西特色的供销发展之路。
一、突出一个“实”字,混合发展“务农”,培育引领系统的行业龙头
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为农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陕西省社着力研究解决社有企业发展缺业务、拓展服务缺龙头、经营管理缺人才、抢占市场缺品牌的困境,以混合所有制为主要形式,开展与国有、民营资本的交叉合作、纵向整合和横向联合。集团已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安康阳晨生猪养殖集团公司、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丹凤县华茂仔鸡养殖集团公司、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苍山秦茶公司等大型涉农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合作,业务涉及农资、棉花、果蔬、茶业、富硒农产品、再生资源、农村超市、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领域。
二、突出一个“新”字,上下贯通“为农”,努力打造流通服务平台
为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解决“农民卖难、居民买贵”的问题,在全省供销系统实施供销蔬菜直通车项目,紧紧抓住为农服务的公益性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利用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营网点,联合海航民生家乐超市、隆顺和街坊集市超市等销售终端,设立专区、专柜,在全省开展“一县一品·百县百品”农产品展销,目前已在8个市及35个县(区)建立展销中心,全省33大类、1200多种名优特新农产品通过415个销售终端上柜,达到产销对接、展示精品、惠农便民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推销陕西农副产品,打响“三秦”这张名片,陕西省社联合各市县政府,签订《携手共建陕西农产品展销工程合作协议》,先后在西安、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建立陕西名优特新农产品展销中心。
三、突出一个“稳”字,盘活资产“姓农”,全面深入推进直属企业改革
近年来,省社直属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自加压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陕西棉花集团公司拓展业务,在新疆投资收购两个轧花厂,在西安收购一家家纺企业,实现了由原来单纯的棉花储存向棉花加工转变,目前已成为集棉花生产、加工、储备和家纺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现代棉纺集团公司。陕西省工业品公司与咸阳、武功等市县供销合作社及省直企业共同组建陕西供销集团电子商务公司,在陕南10个贫困县组织开展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活动,联合全系统的电子商务企业55家,线上经营名优特新农产品200多类6000多个品种,其中陕西好佳米、油泼辣子、魔芋食品等在苏宁易购上销售名列第一。
四、突出一个“活”字,引领产业“富农”,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陕西省社积极开展农业产业股权合作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今年8月,省政府决定依靠供销合作社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省政府首批安排6亿元专项扶贫资金,同时给供销集团安排6亿元贴息贷款协同使用。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围绕首批20个贫困县区特色优势产业,与市县政府紧密合作,引导财政扶贫资金以股权形式精准投入当地企业和联合社,依靠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围绕一主多元 深化改革转型
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蔡亚军
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是湖北省供销合作社涉农支柱企业。银丰集团积极构建“以棉花产业链建设为核心,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为重点,其他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一主多元产业结构。
一、创新经营模式,推进棉花主业转型升级
银丰集团始终坚持服务三农,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和省供销合作社解决农民“卖棉难”问题的主要抓手。集团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棉农”的模式,领办棉花专业合作社30多家,全程参与棉花生产种植、田间管理、籽棉采摘交售等环节,覆盖植棉面积80多万亩,辐射带动棉农6万多户。同时,集团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了覆盖湖北、湖南、山东、江西、安徽等地棉区的资源体系,以“1+N”的合作模式,自建400型轧花厂并联合带动周边民营厂,建设棉花收购网络,年棉花经营量相当于全省年产量的80%。
二、拓展新疆棉区,扩大经营阵地
银丰集团是内地首批将经营触角延伸到新疆的棉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与疆内80多家轧花厂开展深度合作,设立了7家400型轧花厂。近两年,集团适应国家棉花“西进”政策,收缩内地老战场,做大新疆主战场,为掌控棉花资源、畅通流通渠道、谋求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冷静研判形势,稳规模保效益防风险
面对我国棉花政策调整和市场形势变化,集团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切实调整优化经营模式,以自有基地为创效核心,适当增加延期点价、仓单质押、移库质押等模式,严防系统性风险。严格按照“以销定购、以效定价”的原则,把握节奏,严控价格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银丰”棉花优质品牌形象。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国际、期货现货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握机会进行期货套保,努力稳定经营规模,有效规避现货风险。
四、搭建服务平台,以现代流通方式提升棉花传统贸易
在抢占资源高地的基础上,银丰集团投资建设了湖北长江区域棉花交易市场和银丰棉花仓储物流公司两大服务平台,形成覆盖棉花电子交易、仓储物流等环节的产业链条。长江交易市场与大中型棉花加工企业、贸易企业和纺织企业实现远程对接,构建网上棉花交易平台,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棉花交易市场,在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缓解客户资金压力、降低交易成本、传递涉棉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主多元协调发展
集团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的路子,不断调整优化经营结构,积极培育农业综合服务和农产品市场,实现产业结构由“一业独撑”向“多业并举”转变。去年,集团成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着力开拓良种育培推一体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和优质农业资源投资领域。
六、借力金融资本,推动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
集团重视资本运作对壮大企业经营实力的杠杆作用,一手抓产业经营、稳规模稳创效,一手抓资本运营、提档次促飞跃,涉足典当、担保及投资领域,组建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朝着实体经济与金融投资协调发展的战略方向转型。
2014年8月,湖北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成为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和全国省级棉花企业“第一股”。挂牌一年多来,先后完成了做市转让、定向增发、产业并购基金设立等资本市场的“重头戏”,目前已做市商10家,名列挂牌企业前茅;首轮定增募集资金2.2亿元,有效补充了企业自有资金。集团还联合系统内外企业,设立20亿元投资规模的棉花产业并购基金和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积极筹备企业债发行工作。全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为棉花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企业发展无穷期,改革创新无止境。在供销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社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之际,面对棉花行业洗牌的大格局,银丰集团将继续发扬“勇于超越、成就卓越”的企业精神,推进强强联合,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服务“三农”中发挥骨干作用。
开展全产业链经营 带动百万茶农增收致富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重旺
湖南茶业集团是湖南省社直属重点企业。多年来,公司致力于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现已发展成集茶叶科研、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专业制茶、全产业链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一、加强茶园基地建设,带动广大茶农持续增收
近年来,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93个优质基地,联结97个专业合作社,茶园总面积58万亩,带动35万户茶农户均收入连续9年增长10%以上,充分发挥了社有企业为农服务主力军的作用;每年牵头召开一次全省茶叶基地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年茶叶生产,邀请专家对市场形势、种茶制茶新技术作专题讲座,承诺保护价收购基地茶叶,使茶农没有后顾之忧。公司坚持为茶农提供系列化服务,每年下派50批次以上技术人员,在茶叶主产县市区开展业务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指导基地茶农生产,并及时将基地茶叶产品通过公司线上线下营销平台进行推介和销售。
二、大力推进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近十年来,公司投入10多亿元技术改造资金,先后对70多条初制生产线进行提质升级,从源头上保证了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目前,公司在长沙、岳阳、益阳、湘西、怀化等地共建立7个大型现代化综合性茶叶产业园区,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整体提升了公司乃至整个湖南茶产业的加工水平和附加值,推动了传统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着力完善终端营销网络,推动茶农生产接轨市场
公司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的经营网络基础,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在国内,先后设立北方、南方、西北三大区域运营中心,建立专卖店1508家、营销网点14580余个。同时,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契机,联合新疆自治区和生产建设兵团主要茶叶企业,以新疆为中心辐射中亚及东欧,积极打造新的茶叶丝绸之路,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茶叶出口连续稳居全国前列。目前,公司已打造了一条从“种植—加工—终端市场”完整的茶叶产业链,促进了基地田间生产直接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了“卖茶难”的问题,保证了茶农逐年稳步增收。
四、围绕市场开展科研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加强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大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牵头组建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等4个省部级科研中心,围绕茶树高产优质有机栽培、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茶叶有效成分提取、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等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行系统研究,共开展科研攻关项目40多个,取得26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有力推动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对全面提升湖南茶产业的科技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五、加快线上业务资源整合,稳步试点电商精准扶贫
为整合集团线上资源,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推动传统茶产业转型,公司于2014年10月成立了湖南省茶业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搭建湖南省茶产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通过“觅茶会电商平台运营+电视电商+线下体验店”的模式进行全渠道营销,带动整个集团实现线上直接销售超过5000万元,线下间接销售过亿元。在现有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公司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新政策和新技术,在湘西试点实施茶叶电商扶贫项目,成立“茶农帮扶基金”,以电商扶贫带动精准扶贫,支持贫困地区茶产业开发和茶农培训,加快了边远山区农民的致富步伐。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疆内疆外跨越发展
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赵娟
新疆果业集团是在原新疆土产果品公司基础上改制、由新疆供销合作社控股的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十二五”期间,公司经营业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显著提升。
一是加强基地建设,奠定林果产业链的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公司先后实施了南北疆100万吨果蔬加工项目、农产品连锁销售网络建设、新疆特色林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项目,分别在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等地建立了集特色林果种植、加工、仓储保鲜、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40万亩,形成了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稳定的产销链条,实现了新疆林果产品由产地分散销售向大规模区域集中销售的转变。其中,和田林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年加工红枣、核桃1万多吨,安排农民季节工3000多人次,项目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被总社列为2015年产销对接项目和南疆地区重点项目。
二是积极开展电商业务,实现线下线上融合发展。2010年,公司建立了新疆第一家林果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网站——新疆林果网。2011年收购一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专业公司,重组成立新疆果业大唐电子商务公司,在淘宝、京东商城等搭建网店18个,当年就创下淘宝农产品单品单店单日销售第一名的纪录。2011年,公司按照“企业投资、政府推动、第三方运营、开放服务”的模式,投资6亿元建设新疆首家电子商务科技园区,服务中小微企业1000多家,推荐新疆名优特新农产品1万多个,实现网上年销售6亿多元。今年以来,根据国家农村电子商务试点项目要求,电子商务科技园区承接了哈密、吐鲁番等14个地、市、县的区域电子商务系统建设项目,为涉农中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经纪人提供电商运营、创业孵化、产品研发、展示展销、物流配送和金融等一体化综合服务。
三是全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十二五”期间,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中心城市建成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9个、物流配送分仓9个、连锁网点和商超专区专柜2000多个,成为向国内外展示、销售新疆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窗口。公司在突出主业的同时,房地产、类金融、建材、资产租赁等也得到快速发展。去年成功整合供销合作社系统畜牧业经营企业,建设万只细毛羊、肉羊兼用型养殖繁育基地和万亩农产品种植基地,成为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实施“非禁即入”、拓展经营服务领域示范企业。
四是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十二五”期间,公司在南北疆建成6个加工基地,带动南北疆果农20余万户,为其垫支农资贷款2亿多元,聘用农民季节工1万多人次,直接安排就业1600多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800多人。公司为对口扶贫村修建小学、卫生所、开垦荒地、发展养殖和捐资助学,参与“新疆天山公益助残”活动和农村知识青年、农民经纪人、下岗再就业人员创业培训活动,为解决南北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是创新体制机制,焕发企业生机活力。公司通过股权多元化,实行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职工持股会、社会法人和经营者共同持股。3700万元总股本中,区社占41.1%,职工持股会占34%,社会法人股占22.15%。各类股本同股同权,取得效益按股分红,从而使集团公司与经营者和广大员工形成了紧密的资产、利益连接纽带。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通过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公司高管和下属经营单位管理者年薪制和风险抵押制、经营单位承包经营责任制、经营效益与员工工资增长挂钩制,将集团公司管理者、经营单位承包人及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与公司的效益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社有企业的控制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