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5年1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用品牌和服务守住区域特产


种植“乳山大姜”的姜农因为有协会的一条龙服务得益不少。

    “首先通过申请‘乳山大姜’国家地理标志进行区域产品保护,再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维护了乳山大姜美誉,也打开了乳山大姜销售市场。由此可以看出,再好的产品,若没有形成品牌,没有统一的服务作支撑,‘香饽饽’也会变得无人问津。

    口述:山东省乳山市大姜生产技术协会秘书长  滕旭光

    整理:本报记者  邱爽

    山东省乳山市地处胶东半岛,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合理。优越的环境因素,使乳山大姜形成特有的“姜体肥胖,皮薄块大,色泽黄亮,筋少肉脆,姜味浓郁,无污染,粗纤维含量低”等特点,无论内销还是出口,乳山大姜都是消费者手中的“香饽饽”。然而,随着乳山大姜美誉度越来越高,一部分商贩在经营中开始用外地大姜冒充乳山大姜销售,给乳山大姜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还有一部分出口企业在出口检测当中,也用乳山大姜冒充出口产品上线检测。为了保护好乳山大姜的品牌美誉度不受伤害,乳山市供销合作社于2010年成功注册“乳山大姜”国家地理标志,把区域特产进行保护,并通过大姜生产技术协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提升乳山大姜的经济效益。

    首先,在大姜产前的先期种植技术上,乳山大姜协会经过不断探索和科学实践,研究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姜农生产和种植特点的产前管理方式,即火炕催芽法。这种有效的催芽方式成本低,易操作,使姜农们接受快、见效快。与此同时,协会还积极利用全市各种媒体对大姜的前期管理方法进行循环讲解,并责成技术服务部在全市的各个服务站点散发大姜生产管理技术明白纸、技术手册和影碟,使会员和姜农种植户不出门就能接受到最新的生产技术。此外,协会积极投资建设科技培训设施,聘请专家对会员和姜农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除了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专家学者对姜农进行技术培训——先后举办培训班1100多期,培训3.8万多人次,还通过远教网对会员和姜农进行培训指导,辅以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炕头对会员和姜农进行实地指导和服务。目前,全市有1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常年巡回在全市种姜镇村,免费为会员和姜农提供咨询和服务。

    其次,在大姜生产过程中,协会负责提供系列化优质服务,如技术部会定期对全市大姜的生产情况进行巡视,采购供应部会定期按约将各类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送到姜农指定地点。其中,为实现全市大姜的高产、稳产,协会积极主动与相关院校和化肥生产公司联合,结合乳山土壤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专门配制了提高乳山大姜产量的优质、高效、低成本硫酸钾、氯化钾两种大姜专用肥料,在全市种姜重点镇村设立了43个大姜专用肥料供应站,年为姜农提供大姜专用肥6000吨左右。

    此外,协会在产前、产中全方位、系列化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购销服务体系,不断加大销售力度。协会多次参加国内农产品展销会,并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点多、面广、腿长、信息灵的优势,在全国需求量大的地区设立了30多处大姜销售网点。这些网点既负责销售,又负责搜集全国各地的大姜信息,使大姜在产量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价不降低、货不积压。

    最后,协会围绕科技增产大做文章,先后对大姜栽植技术进行了3次大的改革,并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在全市进行推广。一是将露天种植改为覆膜种植,产量提高了20%,亩产达到8000多斤;二是将传统露天栽培改为小拱棚栽培,并对大姜栽培的株距、行距、深度、覆土厚度等进行了合理调整,使大姜亩产又提高了20%,亩产达到近万斤;三是将小拱棚栽培改为中拱棚栽培,使大姜亩产又提高了20%以上,亩产达到1.2万斤以上,最高亩产可达1.6万斤。中拱棚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使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由于大姜在拱棚内的生长期延长,错开了害虫第一、二代产卵期,避过了病虫害的多发季节,农药施用量比以前降低了一倍。这既减少了姜农工料投入,又减少了大气的污染,更提升了大姜的品质,市场销售价格也比一般大姜每斤高出0.3—0.4元。在栽培技术方面,协会还在全市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管理,采用无公害管理技术,引进和使用生物杀虫灭菌和天敌灭虫技术,并制定了大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由于认识到位,措施得力,乳山大姜的品质不断得到提升。目前,全市大姜拱棚种植已达100%,平均亩产1.2万斤以上。

    通过协会的努力,乳山大姜品质得到了大大提升。2012年,“乳山大姜”品牌进入全国农产品品牌百强行列,并多次入选全国300个最具综合价值地理标志品牌;2014年品牌价值达到了13.4亿元,乳山大姜成为了当地姜农的致富法宝。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