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四大行不能再以“老大”自居了

□ 财经评论员 余丰慧

 

    银行急需转型到互联网金融上,没有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支撑的金融,最终是平台坍塌、客户流失。传统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传统银行金融业务与互联网金融根本就不在一个平台和层次上。

    三季报显示,四大行净利润增速下滑明显,全部下滑至1%以下。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65%、0.57%、0.79%、0.73%。

    尽管四大行利润绝对额度仍然保持在千亿以上,特别是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最多达到2223亿元。不过,光鲜的绝对额背后却难掩增速持续下滑、节节败退的颓势。近两年来,银行业由利润增速高达百分之二三十,下滑到去年的个位数,今年三季度四大行增速竟然下滑到1%以下,几乎接近于零增长,背后反映了什么?又折射什么?需要认真反思!

    以笔者看,这是由于宏观经济大气候与银行内部机制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经济大气候上看,银行业利润增速持续下滑,与中国经济增速从10%以上到三季度的破七是吻合同步的。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制约了银行经营利润的增加,银行利润的持续下降正是宏观经济低迷的反映,没有脱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的基本原理。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世界关注与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从10%下滑到如今的6.9%必然反映到支持经济发展的银行业务状况上。经济增速放缓后,经济中一系列包括下滑带来的风险都显露出来,直接制约银行利润占比最大的信贷资产扩张业务,甚至出现银行“惜贷”现象。银行业利润不可能再保持高速增长。

    从银行内部自身问题分析,暴露出传统国有银行一些深层次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受制于国有体制,面对开放金融、金融向市场化纵深发展,难以适应,出现被边缘化的迹象。本质是传统、计划思维作祟的国有金融与开放、市场化程度高的金融之间的碰撞和对垒。

    这几年是中国金融对内主动放开和被动放开速度较快的时期。金融危机后,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监管部门放开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同时,放松了民间借贷市场监管,使得民间金融融资额度快速攀升,对监管体系内金融特别是商业银行带来了冲击。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打破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垄断金融融资市场的开端。许多从大型金融、国有金融难以贷款融资的中小微企业,纷纷从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甚至民间借贷获取融资,一定程度上抢占了银行市场,威胁到银行经营。

    而这个时候,银行仍然以“老大”自居,根本不屑民间金融这股草根力量,根本也不知道这是市场化金融的方向性大问题。反应迟钝的传统银行仍享受“躺着就能赚钱”的快感。然而,更大一股市场化力量、高科技手段助推的互联网金融正在给传统银行挖更大的“坑”。其结果是,不仅挖成了,而且这个金融之坑太大太深,使得陷入其中的传统银行不能自拔了。

    互联网金融潮起云涌后,对银行业存款等负债业务、贷款等资产业务、理财等中间业务、支付等收入渠道都带来巨大冲击。

    这反映出过去银行多年转型之路已经发生方向性错误。把业务从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转到中间业务上,这种转型路径值得思考。与此相比较,更急需转型到互联网金融上,没有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支撑的金融,最终是平台坍塌、客户流失。传统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传统银行金融业务与互联网金融根本就不在一个平台和层次上。

    传统银行就像马车,而互联网金融就像飞机,马车与飞机比速度是不可比的。具体到银行储蓄所的物理性网点上来说,一家银行设在街道的储蓄所,只能与另一家银行设在对面或者隔壁的储蓄所竞争储蓄存款等,比谁的服务好、网点建设好、利率收益率高以及理财产品怎样等。两家储蓄所是在一个平台上竞争的,这种竞争具有可比性的。

    而现在互联网金融诞生后,手拿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存款、转账、购买理财产品、商店购物支付等所有金融业务,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办理金融业务者根本就不到银行储蓄所里去办理业务,你储蓄所员工服务再好又有什么用呢?移动互联网金融与银行储蓄所就不在一个平台和层次上,根本就无法竞争,也谈不上竞争。

    目前,移动互联网金融用户正在呈现几何速度增长,试想,反应迟钝、慢半拍的传统银行,客户岂能不流失吗?这才是银行的最大危机所在,也是利润增速呈现下滑趋势,目前已经滑至接近于零的原因。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银行比如招商、兴业银行等已经开始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并且采取了转账全部免费的争夺市场做法,效果已经显露出来。而传统大行比如四大国有银行还在睡大觉,其业务利润下滑岂不在情理之中吗?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