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读书启智的文章,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没有落笔成文,只是偶尔摘录文章中一些经典句子以供学习。时间久了,养成一种读书惰性,走马观花地翻一翻就算罢了。
年少时,很爱读书。父亲每送我一本书,我都会很快读完,并讲述书中的故事给他们听,然后含蓄地向父亲表达又该给我买书看了。有时,也偷偷地从父亲书柜里拿书看,但从未看懂过,不明白书中讲的是什么。一次问父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说,就是每做一件事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就要冷静想想自己是不是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此后,我读上了《三字经》《论语》等书。
青年时,依旧爱读书。相比小时候,更多的时间要用在功课上。那时父亲虽每日为工作操劳,一旦发现我看课外书,就会严厉地批评我,要我专心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自然,其他书籍离我渐行渐远,为了大学梦,我挑灯夜战。如愿考入大学后,本以为自己可以随意规划时间,多些时间完成自己梦想。事与愿违,进入大学后,要与室友合群,还要参加校内各种活动。读书对我来说可望不可及。渐渐地不再看书,我开始听音乐,歌曲的旋律带给我欢乐和哀伤。我开始迷恋音乐中歌词,反复跟唱着“哎呦,望着天空摆一摆啊,别想不开,老天爱笨小孩”。把生活费大多用于购买磁带和CD上。
而立之年,更偏爱买书。每次逛街路过书店的时候,总会进去买一本人物传记,带回家放入书柜中,偶尔无事翻开看看,却从未完整读完过一本书。如今父亲已退休,每日都在家中读书,并写一些文章上传网络空间。他教育我说:“百善孝为先,多读读《朱子格言》,工作的路上要走正道。”一直觉得这是老生常谈,对他的话我也只是“嗯、啊”答应。
读书应该适应环境,要温故而知新。恰恰现在,有些书我只读一遍,总是以精力有限为借口安慰自己“读一遍不错了”。其实人的成长每时每刻都在读书。而今,一些人读的是一种懒散的、及时行乐的书;一些人读的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书;一些人读的是积极向上、奋发激进的书。
社会不断地进步,科技不断地创新。心,渐渐忘却了拿起笔写一封信、寄张照片给远方的亲友;渐渐忘却了《地道战》《地雷战》中抗日英雄的名字;渐渐忘却了尊老爱幼、救死扶伤是一种传统美德……
爱人最近读一本书叫《追风筝的人》的书,我只看了最后一句话“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听爱人说这是一本关于救赎的书,但只看见最后一段话的我,认为这是追逐理想或者追逐挽回曾经犯下的错。回头看了看自己,看了看父亲,我仿佛在覆辙父亲的路。
别人的东西总是好,却忘记了原本属于我们拥有的珍贵。“书非借不能读也。”不愿再听到“那都是从我们这里学到的”这样的话,而被人嘲笑我们的作为。
回头,不算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