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内蒙古赤峰市中部的翁牛特旗正欲深秋,位于向阳街的翁牛特旗供销合作社旧址、现翁牛特旗新合作连锁超市有限公司配送中心院内,总经理刘强正为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双节”配送高峰忙前忙后。
流水十年磨一剑——今年是翁牛特旗“新合作”超市组建以来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刘强从旗社副主任转战社有企业“创业”的第十年。从最初的白手起家,到如今覆盖全旗的448个连锁网点,刘强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但记者却发现,这位总经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被经营者和农牧民们当成了自家人、知心人。与此同时,“新合作”三个字在当地人心中也不止是一个超市的名字、一个做“买卖”的地方。什么赋予了这家企业特有的供销合作社底色?记者走进了刘强的创业世界。
草创——临危受命“争口气”
“现在的情景已经和当年不符了,过去的艰苦不会再出现了。”向记者讲述“新合作”创业初期时,刘强用了个词儿——“一言难尽”;谈及他在“新合作”创业的这十年,他又用了一个词儿——“无怨无悔”。
1979年,19岁的刘强刚参加工作就来到了基层社,之后他从基层社到旗社,先后在销货、物价、业务、人事、监察、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等各种岗位工作过。直到2004年,在转制基本结束、寻求新生的茫然之时,翁牛特旗供销合作社通过积极争取,成为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承办企业,刘强也迎来他人生中的“创业生涯”。
用“临危受命”来形容刘强扛起“新合作”的“旗子”,毫不夸张。“旗社当时基本上是没有资产、没有配送能力、没有经营条件、没有资金,我们就从这个实际出发,白手起家。”刘强回忆道,“当时我在旗社担任分管业务的副主任,46岁。从人生角度来说,我就觉得应该坚持这几十年的执着追求,做点供销社的老本行。在班子会上,我说,既然我分管业务,又面临这么艰难的问题,我愿意承担这个事情。”
分管业务工作七八年之久的刘强是个要强的人,也知道旗社的底子薄,他不但接下了重任,而且提出——“改造资金不用,流动资金不用,利用旧房屋做仓库”。
刘强说:“转制前,旗社有近40个直属企业和基层社,当股长也好,副主任也罢,我都能承担一定的任务。如果交给我一个企业,我却办不好,那我就愧对这些称呼。”
2006年,翁牛特旗新合作连锁超市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时破烂不堪的闲置房屋摇身一变,成为刘强白手起家的“造梦空间”。
启程——一言难尽“行路难”
“搞商业的,都需要通过具体的经营往来才能认可一个人。”实战多年的刘强深谙商场之道,“当时旗社和各网点已没有业务联系,但好在我在供销社时间长,之前供销社的网络遍布全旗的乡、村,转制时2000多人在职、1000多人离退休,这么大的市场面给了我信心——我到哪都不会找不着人,无论是刘主任、刘科长还是刘强,大家对我都有一个认可,这就是最好的资本。如果不是这样,就得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碰,碰不出啥来。”
2006、2007年是最艰苦的时期,刘强千方百计筹资300万元,改扩建仓库、商品展示厅,组建配送中心。当过物价科科长、很会算账的他说:“不提经营结果,一开始就送那几十家货,就已经很难很难了。”
创业头两年,刘强既是“新合作”的总经理,又是业务员和专职送货司机,开了整两年的厢式货车。他回忆道:“一趟配送来回300多公里,乡一级路都是砂石,村一级里是没成形的自然路,趟泥下水,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一上午也说不完。”
“紧穿沙,慢过河”……两年下来,刘强对全旗甚至犄角旮旯的地形了然于胸。“五沙四山一分田”的翁牛特旗西部是山区,东部为平原沙区,海拔从2025米逐渐到286米。复杂的地形地貌让当时已年近50的刘强每次送货都像冒险,“车常陷到水里、泥里、沙里,后来一看见泥或者沙子,心就悬起来。”
庙子沟村位于翁牛特旗西部的亿合公镇,与克什克腾旗接壤,是纯山区,最大坡度达45度。2007年,“新合作”建起这里的第一个商店,辐射8个小自然村和与克旗接壤的自然村。但即便像刘强这样在西部山区出生的人,每次来这里送货都得把拳头攥得紧紧的。他说:“上山得找‘名师’指点,提前问好这种坡度应该挂几挡,海拔一千多米,虽然不是悬崖,但出了问题也是一点儿没救。”
刘强抬起左臂向记者比划当时的状态,“方向盘就在这一侧,有的地方都是直弯,没有环形,左胳膊肘呈三角,挂一挡,高度紧张,常年下来就怎么也伸不直了……”而这条无法再伸直的左臂,也成了他身为“新合作”探路者的印记。
那时候配送,刘强他们都是夏季五点多出发,夜里八点多到家;冬季六七点出发,晚上十点甚至更晚才到家,中午在车上三五分钟吃完饭就继续赶路。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头两年的艰苦创业路刘强就这样咬着牙挺下来了。
合作——少说“你我”多用“咱们”
“农村牧区网络建设最大的难度就在这儿——全旗11889平方公里,东西800里,近50万的人口。点多面广,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目前就我们一个配送中心,压力确实挺大。”在配送中心三楼的总经理办公室,刘强指了指墙上独一无二的翁牛特旗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黑点就是“新合作”目前的448个连锁网点。
刘强始终在“合作”二字上下功夫,“合作最重要的就是‘心合’。我们的立足点就是始终和每个网点、每个农牧民成为一家。我常和我们的店长、员工们说,不要用‘你我’,多用‘咱们’。”
新苏莫苏木的白音树海嘎查,雪天没有一点路的影子,雨天基本都是泥坑,春秋刮风就基本上一个沙林接一个沙林。刘强回忆说,“一二里地的沙林根本穿不过去,车陷进去就得掏沙子,一路上要不断循环掏沙子、倒车。”
有一次,刘强向白音树海嘎查分销店的蒙古族店长哈斯求助,一个电话过去,哈斯就赶来帮忙。哈斯说:“刘经理,我都不好意思了,我进一次货一两千块钱,你给我送货单油钱和扒沙子钱也得一二百。”刘强说:“那也得给你送,我做的就是这个。”
“之后每次来送货,哈斯就拿着铁锹,骑着摩托迎着我,我们是互相感动着。”说起这些牧民的故事,刘强脸上就露出温暖的笑容。他说:“‘新合作’始终遵循着路途远近价格一样、老店新店价格一样、进货多少价格一样的原则,这是合作的最好开端。”
在白音花羊场分销店,经营者邵春雷告诉记者,去年过年临时缺货,打电话到配送中心,工人都放假了,结果没想到刘经理亲自开着车来给我送货,“让我又感动又过意不去。”
对待农牧民,刘强要求员工们更要贴心有加。
前两年的配送途中,刘强主动帮农牧民办理生活琐事。“以前信用社只到苏木一级,没有遍布乡村,我都记着他们的卡号,一个电话过来,都是我先垫付;也给进城上学的孩子捎吃的穿的,一捎就是好几年。”刘强说,“这些都是小事,只要不违法、不超过能力范围,我都能接受。”
到今天,“新合作”还是一以贯之地竭尽所能。乌丹镇赛沁塔拉嘎查的鑫磊网点,不仅给经营者杨新文的生活带来改观,还逐渐成为集人保综合服务站、农行金穗惠农通工程服务点等“外围服务”于一身的生活助手。
扁担传人——他们放弃,我们不能放弃
通过“钉钉子”精神,如今,刘强带领“新合作”网点由0家增至448家,配送额从三四百万元发展到三四千万元,网络销售额达1.5亿元。
在刘强眼里,“新合作”与同类经营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服务为先,坚守农村市场。“我们送货的很多地方,个体户一算账不划算,基本都放弃,但我们是为农服务的,他们放弃的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近处不放弃,远处更不能舍。”
在记者前去采访时,刘强还忙活着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在当地的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建设。“要守住阵地,更要发展。”在刘强看来,今天的“新合作人”不能忘记艰苦奋斗,更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否则就可能掉队,就会被抛弃。把“新合作”更加融入“三农”和新农村农牧区建设,提档升级筹建大型物流园区等都一一记在刘强心中的“日程本”上,这是他下一步的规划。
采访最后,谈及“明日供销社”,刘强慷慨激昂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个自始至终的供销人,从参加工作到过几年退休,完整的43年工龄我一天都没离开过,这是我一生无怨无悔的选择。供销社经过了风风雨雨,但还是不败,还能重振雄风,这也让我们坚信,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供销社的字和人永远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特写
四十载院门“未出” 新服务天地已宽
在赤峰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三四十年以上的“老供销”不少,元宝山区建昌营供销合作社主任任树田就是其中一位。
记者眼前的任树田主任,半白的头发,身着白衬衫,脚穿黑布鞋。走进他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台账、算盘、日记本。“老”供销的气息扑面而来。
任树田说,年轻时的他挑着扁担送过货,是位名副其实的扁担传人。“1971年进入供销社,就没‘出’过这院儿。”他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农民地里起虫子了,扁担一头放一袋农药,挑着就给送去。去四合村来回20多里地,走走歇歇,那时候有使不完的劲儿,前前后后挑过两三年。”之后他陆续当过营业员、经理、基层社主任。
任树田说的40多年“未出”的这个院儿,如今仍是建昌营供销合作社的服务阵地,这里现在是由建昌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供销合作社农资超市围成的8亩见方的“四合院”。
得知报社正在开展“寻找扁担传人”活动,任树田感慨道:“现在和过去相比变化太大了,找到挑扁担的是不太可能了,但‘扁担精神’没变,供销社依然在服务‘三农’,供销社的地位、性质、宗旨决定了它就是为农服务的。农村离不开供销社,农牧民更离不开供销社。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提供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建立农民合作社……在农村,供销社需要做、能做的工作太多了。”
任树田还欣喜地告诉记者,2016年,建昌营基层社将在赤峰市圣翔宇供销合作集团的带领下改造升级,进行大型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老院子要变了,这位老主任很兴奋,他正跟记者说:“现在路子比过去更宽了。宽在哪儿?”话音刚落,突然起身离开镜头视野,跑回办公桌拿起自己关于中发11号文件所做的工工整整的笔记,念道:“确定供销合作社的特定法律地位、稳固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
任树田笑着说:“这几块大有文章可做。其实我一直挺关注这块儿的。”一个老供销的精气神儿像眼前的蓝图一样铺展开来。
记者手记
“扁担精神”:供销人心中的源头活水
寻找扁担传人的第四站,我们来到了内蒙古赤峰。赤峰,蒙古语为“乌兰哈达”。“乌兰”为赤,“哈达”意即山峰。五千多年前,繁衍生息于这里的先民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红山文化。那么今天的供销人又是秉持着怎样的“扁担精神”,在这片热土上继续耕耘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相继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元宝山区、巴林左旗展开了寻找之旅。
在翁牛特旗,“新合作”总经理刘强现已36年的供销生涯中,始终没有放下过“扁担”,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诚意躬行,每到一个“新合作”连锁网点,经营者都对他由衷认可;在元宝山区,建昌营基层社任树田这个曾经挑着扁担送货、在供销社这个大园地守望了44年的平凡供销人同样能打动记者;在巴林左旗,绵绵秋雨中,肖继业、魏化清等供销人详实地向记者一一展示其正在土地托管、三产融合等案板上的激情泼墨……
采访途中,记者碎片化地感受到刘强当年一条配送路线往返350公里、走险山沙地的艰辛。驱车从翁牛特旗到巴林左旗要至少3小时高速,也让记者更直观地领略在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的赤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供销人开展为农牧民服务面临的天然不易。即便要花更久的时间摸索,步子可能迈得更缓一点,但是他们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在内蒙古,刘强以及许多像刘强一样的供销人就是扁担传人,他们普普通通,实实在在,身上闪耀着相似的“扁担精神”。他们摸索前行,在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经济发展受限的山区、沙漠、草原辗转服务于农牧民,书写着供销合作事业的改革篇章。
在他们身上,今天的“扁担精神”已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但它就是供销人心中的源头活水。正是在它无声无形的指引下,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宗旨和合作理念始终未变,并升华为一种信念、一种坚持、一种自觉、一种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