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0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民脱贫的“天使”
——江西省吉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新扶贫纪实
□ 付廷高 彭会深

    

    “吉安县辖19个乡镇,307个行政村,却有108个省级贫困村,其中53个国家级贫困村。”江西省吉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鄢新平告诉记者,“让吉安县摆脱贫困,步入小康,农信社责无旁贷。”

    多年来,该联社在扶贫工作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同县委、县政府和相关单位对接、沟通,多次同县扶贫办商讨相应的对策,把扶贫贷款利息降至国家基本利率,派出专职人员服务扶贫工作,被称为农民脱贫的“天使”。

    开展精准扶贫

    吉安联社通过创建信用工程,建立“一户一档”经济信息档案,精准掌握农户基本信息,全面建档评级授信。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原则,在2014年就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17070户、55292人。

    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根据农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将贫困户分为3类:有一定经济基础、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因病因灾丧失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但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归为二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少劳动力等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归为三类贫困户。

    在此基础上,该联社与扶贫部门合作,把“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落实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

    对一类贫困户采取引导式扶贫。2014年,该联社积极开展试点,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担保贷款发展扶贫产业。今年将把扶贫到户担保贷款基金规模扩大到1000万元,放贷规模扩大到8000万元,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以担保贷款为核心,帮助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能力的一类贫困户发展1个以上的致富产业。

    对二类贫困户采取救助式扶贫。实施“1211”产业救助扶贫春风计划,每个贫困村选择1户贫困户,每户安排扶贫资金2万元,县直定点扶贫单位帮扶资金1万元,直接扶持贫困户发展1个致富产业,帮助贫困户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

    对三类贫困户采取救济式扶贫。将这些贫困户列入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通过民政救助维持基本生活。以往简单的捐资捐物的“输血式”扶贫,能解一时之困,却不能解长久之贫。“标本兼治”打基础重长远的扶贫,才能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能力与内生动力。在产业扶贫外,注重智力扶贫、劳务扶贫等“造血式”扶贫,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天河镇横林村村民叶太山因病不能从事重体力活,2014年,当地政府为他提供一系列“量身定做”的培训,并依托养羊专业合作社的“借种还犊”扶贫模式,让他成功脱贫,当年他的个人收入超过3万元。

    信贷产品对称

    该联社为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率先构建了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的“四轮驱动”金融支持模式,既解决贫困农户无米之难,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该联社在该省率先开展“致富宝”产业扶贫担保贷款试点,按1:8的比例将总贷款规模放大到3200万元,为该县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供每户10万元以内的担保贷款。该项试点工作自2014年4月启动以来,先后为425户贫困农户完成担保贷款申报,申请贷款金额达2820万元,其中已成功发放担保贷款361户,贷款金额2685万元。

    永阳镇新塘村肖维安是吉安县推广担保贷款、产业保险、贷款贴息、现金奖补“四轮驱动”的受益人之一。肖维安夫妻以前靠打零工为生,家庭负担重,获得政府担保贷款后,他建起了33个蔬菜标准棚,后来扩建到60个,共获得奖补资金19万元,年收益超过10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争取扶贫政策

    多年来,该联社及时梳理中央、省、市金融扶贫政策,主动与扶贫部门对接,充分利用扶贫资金贷款贴息、人民银行“双加”模式支农再贷款等扶持政策,积极为贫困农户争取各项扶贫政策。

    “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户一亩横江葡萄、一户一个鸡棚、一户一人进园务工”。该联社找准横江葡萄、温氏肉鸡、井冈蜜柚等特色扶贫主导产业,组织专业人员组建产业合作社,改变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面,增加贫困户的现金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让贫困户实现抱团脱贫。

    永阳镇江南村是该县108个贫困村之一。近年来,村民们在村支书带领下,成立了江南产业合作社。干部带头认股,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村里建起了吉安江南产业网售卖农产品。2014年,22户入社的贫困户每户从产业合作中增收约5000元。

    村民肖正辉,右手残疾,一家人生活困难。2013年,该联社给他贷款8万元,使他加入了合作社,父亲也进入蜜柚园做工,现已脱贫致富,并正在向小康迈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