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寄语
从齐鲁大地,到塞北江南;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疆;从黑土地,到黄土高原……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在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浩浩荡荡的农金大军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梦想,肩负着责任,走村串户,放贷款、传信息、出主意,将对农民的拳拳之情和辛勤汗水洒在乡间的小路上,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他们的名字叫乡村信贷员。
本报记者深入基层对评选出的第三届最美乡村信贷员逐一采访,从本期开始集中推出一组人物报道,以展示乡村信贷员这个特殊群体的独特风采。
人物档案
栾天,舒兰农村商业银行环城支行信贷员,共产党员,从1995年担任信贷员。现年58岁。
多年的“省级优秀客户经理”、“地区级岗位明星”、“县级优秀共产党员”。
从事信贷工作20年间,累计为辖区村民发放贷款3亿多元。截至2014年末,他经手的到期贷款全部收回,没有一笔不良贷款。
老栾说,还有两年,自己就到正式退休的年龄线了。
从当初村里面那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小栾”,坚守到现在,成为受人敬重,皱纹、银丝均可见的“老栾”。入职37年。栾天一直在吉林舒兰农商银行的一线信贷岗位上忙碌着。
老栾说,自己最为骄傲的,是“37年没让单位损失一分钱贷款”;自己最为欣慰的,是行领导的那句话:“我们不缺人。但缺像老栾这样的人。”
“裤脚沾满泥土”的信贷员
每次老栾到所包片的几个村做贷后回访,路上遇到的人,都会跟他打个招呼。那种稔熟感,就像遇到了邻家大叔。
老栾说,做老百姓的贴心人、跟老百姓处好关系,是做好农村信贷工作的必要条件。
为具备这些“必要条件”,老栾从第一天干信贷起,就时刻注意着,“不能跟老百姓离心离德”。
啥是“不离心离德”?
老栾说,就是老乡在咕嘟咕嘟冒泡的猪食锅里给你煮个鸡蛋,你得感谢人家的一番心意;屋里一边是大伙儿围着热气腾腾的桌子吃饭,另一边是老母猪忙着下崽子,你得吃得下。
老栾觉得,跟老百姓打交道,其实并不难,“像‘下雨天递过一把伞’这样的小事,老百姓都会记在心里,把‘还伞’当作第二天的一件大事来做。”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得帮老百姓致富。”老栾说。
这些年,老栾的一双“火眼金睛”除了用于信贷风险把控,更多的,便是帮老百姓找寻致富的“金钥匙”。
环城街道双龙村的村民任德武,便是受益者。
现在“递烟只递芙蓉王”的任德武,在2000年以前,不仅日子过得困难,拉着饥荒,还欠着舒兰农商银行6000元的贷款。
接管双龙村后,老栾发现,任德武的家在山里,靠着一个天然的水库和一片大山,分明是“捧着金碗要饭吃”。
“这片资源,其实特别适合养鱼养蛙。”找到任德武,老栾提出了建议,并当场承诺,待旧账还清,会帮任德武申请3万元的养殖资金。
半信半疑之间,任德武还清了欠款,老栾也果真帮他申请到了3万元的养殖贷款。历经三年的精心管理,任德武的水库首次产出,就获利10万元。接下来的几年,任德武养殖黄牛、发展黄牛育肥,贷款额度也从最初的3万元,发展到了现在的120万元。致富的大门,越开越宽。
“老栾放的款,欠不下”
周五上午,栾天又下乡了。同行的,还有他已经出师的徒弟王子健。
老栾包片的几个村,在舒兰市的城乡结合部,在当地被叫做“街边子”。村民们的生产经营状况比较复杂,“农民不是正经八百的农民,做买卖的不完全做买卖,种地的不完全种地”。因而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难度,也随之提升了一个警戒“级别”。
老栾这天要去的,是景中村4社。他说,那儿有6笔贷款即将到期,为了顺利回收,得先去了解下情况。
说到回收贷款,老栾的“实力”是有“例”为证的——在舒兰农商银行的记录里,栾天每年都能拿到行里的“贷款结零”奖。每次新接手片区,前任信贷员发放的贷款,也都会被老栾归入自己的责任范围,列入当年的“结零名单”。
当然,这并不说明,老栾不会遇到“棘手贷户”。
几年前,四方村有位借款3万元的贷户服毒自杀了。对于几次登门收贷的老栾,自杀贷户的妻子王某先是推脱,再是拒绝,后来直接玩起了“躲猫猫”。连搬了两次家不说,最后干脆远嫁到外省。
好在帮衬老栾的“眼线”多,无论王某躲到哪儿,老栾都能如影随形。远嫁他乡的王某万万没想到,婚后第二天,老栾又“现身”了。
几番推心置腹的聊天过后,王某终于服气了,答应“立马还款”。
“除了意外死亡,还有病故的、改嫁的、全家人连夜跑路的……”老栾说,二十年来,遇到并收回的“棘手贷款”,还真不少。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也提升了老栾“贷户圈”的诚信意识——“老栾放的款,欠不下”。
听老栾的收贷故事,会像听福尔摩斯侦探故事一样过瘾:丝丝入扣,揣摩逃贷贷户的心理;穷追不舍,探寻跑路贷户的行踪;先礼后兵,说服执拗贷户还款……甚至,还有设计“连环扣”,感动贷户主动还款的桥段。
“有些方法,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想出来的。”问及攻克“棘手贷款”的经验,老栾一脸的坦诚,“这不像学校学习时候的一加一等于二。就是得想,人家怎么才能听进去,我怎么能把钱要回来。”
“无论如何,每年放出的贷款,年末‘必须结零’。”老栾说,“这一点,是必须得坚持的。”
为了“信任”这俩字儿
老栾今年58周岁。
从1995年参加工作到现在,老栾大概换过7个片区、包过19个村儿,一笔笔三千、五千的贷款额度累加起来,经他手发放的贷款,已经超过了3亿元,贷款回收率始终保持100%。
“做信贷工作的,能像他一样拍着胸脯说,‘一分钱不良都没有’的,真没别人了。”对老栾保持了二十年的“贷款结零”记录,老栾的一位老同事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老栾看重的,却不是这些。
“‘信任’这俩字儿,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老栾说,“我得对工作负责,把钱用在刀刃上,对得起领导和老百姓的信任。”
这种“负责”,包括细致入微的信贷工作。就像他教给徒弟王子健的那种“画地图”法:
对于新包的片区,老栾都会画个地图,谁家在哪,几间房子、多少平方、几口人、几亩地、 搞什么养殖,在地图上都写得一清二楚。时间久了,谁家是什么情况,他就比当地老百姓还清楚。
这种“负责”,也包括继续说服家人,再度挑起那份“辛劳”。
记者采访老栾的时候,旁边的一个老同事不禁插起话来,“农村信贷员,是非常非常辛苦的。”
对这些,老栾也并不掩饰,“也会有退缩的时候。”
且不说每年收放贷款旺季,那连续两个月的“失眠季”,就是看着平日里,老栾因为一个工作电话,就忽然间脸色通红、血压上升,退休的老伴儿满眼心疼。
“其实信贷员的家属都这样,”老栾说,“成天担惊受怕,没办法。”
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即将退休的老栾主动去找组织谈过,“如果工作需要我,我愿意继续为老百姓服务。”
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圈里圈外,为老栾点赞的人,也排成了行。
“知道老栾参加全国的‘最美乡村信贷员’评选,连小卖店的老板娘,都在研究怎么用手机给老栾投票。”知道记者来采访老栾,同事们都来抢着过来“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