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样东西,往往是从懵懵懂懂开始的,之后才会关心,才会上瘾。我与茶结缘就是这么个过程。
父亲是一名矿山工人,我是在矿区成长的,矿区家属宿舍原本是一房一厅瓦房结构,一栋宿舍四户连在一起,一条排水渠连着四户人家,只要有一处堵塞,就能影响整栋住户。因为屋里地方不够用,洗菜、劈柴等很多家务事都会在门口完成,所以只要有人出门,整栋的人都能知道。招呼过后,如果出门的人不急,都会聊上几句,交流多了,一般的小事都能宽容化了。
为了解决我们兄妹睡觉的地方,家里的客厅用木板分隔成两段,还搭架着一个阁楼,我住在阁楼上,两个妹妹就住在下面。很快,矿区宿舍就进行了扩建,每家在对面新增加两间房,邻居之间用墙体隔开,这样一来,就类似四合院,我们兄妹也不用住阁楼做“厅”长了,中间多了一片玩耍的空地,我们叫院子。
那里原来是泥沙地,栽种着一棵柚子树,后来父母搞到了水泥铺平了。就在这个地方,我学会与别人共享一壶茶:几个要好的中学同学坐在院子里,一张茶几,一壶开水,一个茶壶,几个杯子,抓一把茶叶往壶里一放,将暖壶的水倒进去就泡好了。茶水一直不分离,越是后面味道越浓。
其实我最早喝茶应该是7、8岁时,母亲带着我去外婆家。外婆家山后是一个叫“温泉”的茶场,那里是一个监狱,那里生产的茶全是犯人栽种的,最出名的是红茶。外婆那条小山村每家每户的饭桌上都会有一个大茶壶,大茶壶里的茶水从来不缺,应该是煮早粥时准备的,屋主随时都能倒出茶水敬客人,喝茶也是用碗,很少看到有杯。以当时的交通,路途确实有些远,我们往往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我很快就融进了小伙伴堆里,快乐无忧于池塘边、禾秆堆里。渴了,回家就倒大茶壶的茶水往肚里灌,涩过之后,一嘴的口水。
茶既然是国饮,历史底蕴又那么厚重,无论什么年代,国人接触茶、喝茶都是很自然的事。尤其是今日,很多家庭都备有很漂亮的茶具,富裕者还特意装修间茶室出来,开口就说“有空到家里喝茶”。
喝茶,估计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用做解渴,有茶有滋味,比白开水好喝多了。所以在这个世界,无论谁喜欢喝茶都很正常,并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喝茶近乎小资,喝茶就是品味,喝茶代表身份,如果硬要给喝茶解渴之外定一个硬性指标,延伸出一种境界,似乎也浮夸了些。喝茶如果真喝出了境界,这种人,应该懂思考,思考人类的生存、人生的真谛,也能看清很多,理解很多,而不是整天研究倒茶的那一个小动作,小姿态。人,迷一样东西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会熟能生巧。
我真正开始迷茶,应该是步入社会之后的事。读书的时候,作文《我的理想》是想做一名作家,所以也就喜欢读些文学著作,那些古代作家、当代作家偶尔也晒些茶文出来。那时只懂土红茶、土绿茶,不太理解他们的境界,不就是一口苦涩,有那么多美好吗,那么多悠远的思绪吗?所以我也就从没认真去理解过一首茶诗。后来进城了,因为写作,有了一班文友,偏偏有个交得好的,开了一间专卖茶叶的店铺。从那时开始,我知道了功夫茶,知道了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产有六类茶叶,而且各有风味,各有说头,内里学问很大。
在文友的鼓动下,我买了一个鸡翅木做的精致茶盘,当时好像花了几十元,有朋友试图谋了去,让我给婉拒了,现在倒成了收藏物件。买了那个茶盘之后,我几乎用茶代替了所有的饮料,包括白开水,因为天天喝茶,也自然开始特别关心此物。
我与茶的另一种缘分,应该是选择的人生方向给惯养成的,从小就想做作家,而且这几十年,在文联里呆过,也编过几份内刊,最终还是因为米饭选择了作公文,多年的工作一直都与文字相关,码字的过程渴了就喝口茶。涩、苦、鲜、甜,这茶汤的滋味总能给我增加些灵感,活跃我的思路
我喝茶是从本土产的绿茶开始,红茶还是在外婆家喝到,至于其他茶就了解甚少,而且不读《茶经》,不看茶文,不需与茶文化套近乎。至于开始认真细分起涩、苦、鲜、甜这四种滋味所形成的变化万千、各具特色的滋味风格,应该是跑到深圳应聘到单位做笔杆子之后的事。我单位的领导是个爱茶之人,而我也喜茶,因为平时我们总可以聊到很多关于茶的话题,这也更加敦促我学习茶的知识。
说实在话,把茶分得再精细,再能说出些道道,我始终感觉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真的喜欢茶,喜欢体验这四味混合出来的丰富滋味所带来的美妙遐思。喜欢就舍得投入,所以妻子买贵价衣服时,最常用的话是:“想到你花了那么多钱买茶,我就心痛!” 喝茶入口,甘苦自知,冷暖自知。在中国,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茶缘,即使自己从不泡茶,也会喝茶。茶既然是国饮,沏茶敬茶也是待客迎宾最普通的礼节,真没理由拒绝人家递过来的茶汤。
于我而言,饮品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茶本身了,关心就动情,每尝到一种新品,总是要拿起包装仔细研究一下,如果没有包装,就会向主家打探此茶的讲究。对适合自己口感的,更要上网搜索个把时辰,至少要明白个大概来,为日后相逢相遇做足准备。
我爱喝茶,还是文字匠。正所谓千古文人一盏茶,有茶喝,已经是一种清福了,如果有好茶喝,那就是福中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