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在8月11日突然开启暴跌模式,三天之内中间价贬值逾4 .66%,成为了近20年来人民币汇率的最大一次调整,不仅影响全球股市、汇市、大宗商品市场,许多外贸企业也感受到了切实的影响。
进出口企业喜忧参半
“这次的人民币贬值对我们这种出口企业来说是利好消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供销合作联社直属企业宁波海静食品公司副总经理韩船辉高兴地跟记者说。
海静食品公司专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出口,生产糖水桔子等15种果蔬类罐头,产品约40%出口至欧美、60%出口至日本。“这几天,我大约出口了500万左右的产品,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收益增加了30万左右。” 韩船辉解释说,因为他们现在的出口模式是“以销定产”,他们的合同在之前就已经签订,明确了出口的数量和价格,并协议按美元结算,所以这次人民币贬值对他们来说是利好消息。但是这种结算模式也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前一阶段人民币升值,客观上削弱了我们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加大了企业的收汇风险,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大。这次人民币贬值让出口企业面临的形势有了一定的改善。
对出口企业来说,这次的贬值是个好消息,可是对于进口企业来说则恰恰相反。受人民币贬值影响,8月11日玖龙纸业暴跌11%,理文造纸下跌7%。8月12日造纸板块股价更是全面下挫!
与韩船辉的反应截然不同,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废纸协会秘书长唐艳菊则显得有些担忧,她告诉记者:“此次人民币贬值对造纸业的影响非常明显,恐致造纸企业成本增加,从造纸企业股价集体下跌就可以看出来。”据悉,我国造纸业是仅次于石油行业的第二大用汇行业。人民币贬值对纸业股短期将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超过50%废纸从海外入口,但大部份属本土销售,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导致木浆与废纸价格上涨,将直接抬高造纸行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行业毛利水平。唐艳菊指出,成本增加,售价不涨,企业利润肯定受影响。但下半年是包装行业的需求旺季,增加的生产成本很可能会被中期强劲的需求所抵销,贬值造成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
各行业受影响程度不同
“根据产品性质、品类的不同,进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大小也有所差异。”出口棉花加工机械及再生资源加工机械的江苏南通棉花机械有限公司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棉花加工机械与日用品、农产品等品类不同,属于‘慢热型’,直接面对相对小众的最终用户,而不是中间的流通环节。所以在是否购买这个问题上,相较‘人民币贬值’一类的吸引性因素之余,用户的刚性需求要占更大比例。”针对当前棉花加工机械市场不甚景气的现状,结合国外需求方对机械功能、型号的不同需求,该负责人表示,南通棉花机械有限公司目前已将棉花加工机械的个性化改进与人民币贬值这一契机紧密结合,并于一周前就开始向南美、中亚、东南亚等地的目标消费群体及老客户发布信息,及时推送机械升级与人民币贬值的信号,“由于产品差异,人民币贬值可能不足以产生强大的购买吸引力,所以我们推出新的加工机械型号、功能,降低成本,促成价格下调的幅度更大,以尽可能地刺激并提前其购买需求,拓展国际市场。”
同时,此次人民币贬值还存在短期内尚未对进出口贸易造成冲击的情况。甘肃中欧国际物流副总经理王军东告诉记者:“目前来看,这次人民币贬值对我们的冲击还不明显。”通过跨境电商及其在俄罗斯、波兰、德国等地的贸易分公司,甘肃中欧国际物流组织国际订单出口马铃薯、肉类等农产品及其他产品,并从去年12月13日正式封关运营的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出发,销售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王军东表示,尽管近期内还未明显显现出人民币贬值对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但可以预见的是对出口市场的利好,也将会抢抓此次汇率时机,增加订单量,并以立刻结汇等方式来保证收益。
专家视点
贬值不是为促出口有意而为
在中国人民银行近日举行的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表示:所谓“官方要求贬值10%以促进出口”完全没有根据。
易纲表示,在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制度下,汇率是由市场决定的。央行注重的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公开、透明、可预期,让市场有信心,但还要观察分析一些市场指标,来判断表明汇率是否趋于均衡。这些指标包括:国际收支、贸易顺差等。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7月份,货物贸易出口还有3000多亿美元的顺差。此外也要看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都是一揽子汇率,但可以看出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都是大幅升值的。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一揽子汇率升值46%,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55.7%。今年以来,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3%左右。
易纲认为,所有数据都告诉市场,在这次机制变化以后,经过短暂的磨合,汇率水平会和基本面情况相符。
农产品贸易或现新格局
卓创资讯分析师张彦杰认为,叠加上人民币贬值预期,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将呈现进少出多的局面。
他指出,受我国农业规模化程度偏低、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成本偏高等影响,近几年部分农产品进口量猛增。随着人民币贬值浪潮的掀起,不排除全球农产品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的可能。
他认为,现在央行出台的官方解读是贬值预期不大,说目前是以市场为基础、有浮动的管理机制,但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更多的将由市场来决定,国家尽量避免过分干预。
张彦杰还指出,如果贬值预期较大,那么预计短期内中国农产品期现货价格将会出现明显变动,表现为内强外弱。从长期来看,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格局会出现巨大调整,表现为进少出多,也就是说人民币的贬值,将带来进口农产品的成本增加,进口农产品的原有价格优势则会减弱。反映到进出口上面,则表示为进口农产品减少、出口农产品增加。
企业应完善汇率风险应对机制
原中国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交易员、北京迪威格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孙晓凡认为,“8·11”汇率改革是继2005年“7·21”汇率改革之后极其重要的政策推进,是一次人民币汇率价格形成机制的重大改革试水,而非简单的人民币升值或贬值趋势的调整。
孙晓凡指出,这次人民币汇率改革将会打破和改变原先人民币汇率的“可预期性”。将来,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测和判断将更加市场化,难度也更加增大。
对于面临汇率风险的进出口企业,孙晓凡建议首先要对企业现存和未来将要发生的汇率风险进行评估和压力测算,以确切了解汇率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所在。另外,由于汇率的不可预期性增加,市场中一些利用外币和人民币之间汇率和利率差别进行套利的盈利模式将不会存在。最后,企业不要试图预期汇率变化,而应是借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契机,加快研究汇率保值产品,掌握汇率保值产品运用,加速完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和应对机制,形成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这是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迈进的必经之路。
相关链接
彭博社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欢迎人民币中间价新机制,并称人民币贬值并不会直接影响该机构对人民币是否会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决定。IMF指出,人民币中间价新机制应该会允许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而具体的作用要视新机制如何实施。IMF还表示,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汇率机制将有助于SDR运作。
俄塔社发表文章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下调体现了中国“向汇率市场化前进的步伐”。文章援引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专家史考特·肯尼迪的话称,中国此次下调汇率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即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现象并不是“不可触动”的,而且中国的央行也正在努力适应更强程度的汇率浮动化,而这种程度是它过去从来不允许出现的。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刊文称,人民币贬值虽然可能影响美国对中国出口,甚至影响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但与此次中国央行下调汇率相伴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对汇率管控的放松:从此以后,每日人民币的汇率将以上日收盘价作为定价基础。这种技术层面的变革意味着人民币今后可以更快、更频繁地上涨或者下跌,更好地反映市场中投资者的意愿。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分析称,人民币贬值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报道指出,中国7月的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减少了8.3%,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减退,因此人民币贬值将起到刺激出口的作用。
韩国财经新闻网站“NEWSPIM”报道,此次人民币贬值从整体上看,是对中国出口市场等实体经济的一个利好消息,这反映出中国政府扭转当前经济颓势、提振国内经济的意志。中国政府通过降低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积极的宽松政策,保障了经济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