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指出,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供销合作社的新定位,也是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根本遵循。
一、准确把握陕西供销合作社追赶超越的发展大势,全面深入推进综合改革
陕西省供销合作社受多种原因影响,发展底子薄、基础差,与东部省份供销合作社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发展新常态下,全省供销合作社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特别是乘着《决定》文件出台的东风,深入落实一系列改革思路与要求,用实干加快发展改革,靠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实现供销合作社的追赶超越、提档进位。去年全系统商品销售同比增长25.83%;商品购进同比增长25.48%;利润同比增长62.3%,增幅分别列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位。
2015年是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追赶超越的关键期。陕西省供销合作社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一是《决定》文件出台,为供销合作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各级政府对供销合作社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如今年榆林、汉中、安康、商洛等市区政府和35个县政府先后与省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农副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电子商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二是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为供销合作社带来了广阔的发展舞台。目前,陕西供销企业集团直接合作的农产品就涉及以苹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大宗鲜果,以茶叶、魔芋为主的陕南富硒农产品,以大枣、小杂粮为主的陕北特色产品,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更强。三是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为供销合作社提供了更多的承接公共服务的平台。今年陕西省农资化肥储备、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安居工程“平价超市”建设等都明确由省供销合作社负责实施。
针对供销合作社面临的新机遇,关键要强化“三种意识”。一要强化忧患意识。面对供销合作社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面对现实,承认差距,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通过抓主要矛盾解决其它矛盾,通过抓典型带动面上的发展。二要强化改革意识。改革未竟全功,思想更待解放。要以贯彻落实《决定》文件精神为契机,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藩篱,主动、创新、实干地深化改革,让更多的群体通过供销合作社改革得到实惠。三要强化引领意识。改革就是探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结合。我们要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甘当改革“马前卒”的胸怀,在为农服务、混合所有制发展、提升系统精气神上狠下功夫,努力创出一条有陕西特色的供销发展之路。
二、准确把握供销合作社的合作经济基本属性,努力建设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决定》明确要坚持合作经济基本属性这个原则,这对理顺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把准深化改革方向非常重要。要按照合作经济属性的规则来谋划工作,树立去除行政化的思维理念,通过努力,真正把供销合作社办成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以混合所有制为纽带,构建社有企业“母子公司”体系。社有企业寻求发展无业务、拓展业务无龙头、经营管理无人才、抢占市场无品牌的发展困境,一直困扰供销合作社发展。2013年底,经省政府批准,以省社控股、国资委参股形式组建的陕西供销企业集团正式挂牌。集团组建以来,坚持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核心,与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进行股权合作、业务合作、品牌合作,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引领系统多元联合、互利共赢的动力引擎。目前集团拥有子公司16家。其中全资3家,控股3家,参股8家,代省社行使出资人权利的2家,业务涉足棉花、茶叶、苹果、有机农业、废旧电子产品拆解、电子商务等领域。2014年陕西供销企业集团边组建边开展业务,当年销售收入11.2亿元、利润4247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陕西供销企业集团为龙头,加快优质资源向社有骨干企业集中,力争3-5年内,在农资、棉花、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重要领域,培育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二是探索“合作社+”模式,推动供销合作社业务做强。“合作社+合作社”模式。去年以来,陕西省社在试点县区重点抓好产业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成立了白水县四季香苹果、靖边正丰种植、泾阳县蔬菜等联合社,有84个专业社加入联合社,带动农户6.5万户,拥有生产基地面积11万亩,销售产品6.5亿元。目前正围绕葡萄、富硒粮油、小杂粮等10大类产业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抓紧组建,将进一步引领联合社成员有组织闯市场,使其成为全省供销系统的“金字招牌”。“合作社+企业”模式。在指导联合社经营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注重重新搭建起基础供销体系,一方面从联合社的经营利润中获取部分品牌和服务收益,拓宽了自身的盈利能力。目前,正通过陕西供销企业集团和农民专业社、相关企业共同投资入股,建设陕北小杂粮、红枣,渭北苹果、葡萄、柿子,关中西部核桃、猕猴桃、中部蔬菜瓜果,陕南茶叶、富硒产品及魔芋10个产业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对白水县四季香苹果、靖边正丰种植等联合社的前期考察已完成。加大对联合社扶持资金的争取力度,省财政对省社开展的联合社试点给予高度肯定,专门下拨500万元,作为省社入股联合社的股本金。
三是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夯实供销合作社基础。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基础。近年来,陕西省社持续开展了“省级示范基层社创建活动”,发展了一批具有自主经营实体、为农服务载体、合作经济联合体性质的基层社,基层社发展状况逐年好转。
三、准确把握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根本宗旨,进一步健全为农服务体系
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是其价值所在、优势所在,既是党和政府所看重的,也是农民群众期待的。为进一步沟通城乡、连接产销,陕西省社重点抓好3项主要工作:
一是积极搭建农副产品营销平台。破解农产品销售缺终端、少场地的瓶颈,打造陕西供销蔬菜直通车营销平台,目前投放直通车82辆、各市建成常态化蔬菜销售点363个、发展蔬菜生产基地40个、在西安建成公益平价超市10个,供应蔬菜价格平均低于市场15%左右;开展了全省“一县一品·百县百品”农产品展销,全省33大类1200多种名优新特农产品,通过全省415个销售终端,“零门槛”上柜、“无缝对接”市场。集中打造了陕西供销农特产直销一条街、秦茶展销一条街一期工程。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展销中心建设,目前北京中国农科院的中国名优特农产品展示中心陕西馆、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陕西馆、西安雨润的陕西供销雨润农产品展销中心都运营正常。下一步,我们计划分头实施,建设省内、省外两大体系的销售终端。
二是全力抓好供销电子商务业务发展。开展了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计划年内创建20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和10个示范企业;在陕南的岚皋、洋县、山阳启动了陕南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工作;陕西供销企业集团控股、咸阳市社、武功县社等单位参股,组建了陕西供销集团电子商务公司,销售区域覆盖了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各省市;全系统发展电子商务企业55家,名优特新农产品线上经营200多类6000多种,年销售额3.3亿元。下一步,我们发挥陕西供销企业集团电子商务公司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建设区域型、专业型电子商务平台为切入点,发挥供销系统熟悉当地市场、配送成本低的优势,发展以辐射本地区为主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探索“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互动促销的经营方式。
三是发展合作社发展基金。《决定》文件明确指出“做实供销合作社合作发展基金”。我们抓住全国供销总社、财政部拟出资支持3个省建立合作发展基金的政策,积极与全国供销总社等部门沟通联系,建立陕西供销合作发展基金。陕西供销合作发展基金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办理验资手续。这标志着我省供销合作社在金融服务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准确把握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需要,夯实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智力基础
“人才兴则事业兴”,领导干部素质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软件”和“核心”因素,关系供销合作社的兴旺与衰败。近年来,陕西省社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定位在“第一资源”上,集中打造三支队伍,夯实供销合作社发展基础。
一是打造省社机关干部队伍。在省社机关内全面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调动了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在省社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间实行干部三方双向交流,有15名干部进行交流。二是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企业家队伍。陕西供销集团组建后,省社党组积极为集团配备高素质人员,通过政府选派、省社机关选调、从直属企事业单位选拔,使10名懂管理、有经验、事业心强的同志进入集团工作。为加强集团党建工作,省社批准成立7名同志组成的供销集团党委;重视直属企业班子建设,放手使用了一批敢于超常发展、具有创业激情、强力推进工作的干部,推进了企业业绩大幅提升。三是打造基层社、“两社一会”队伍。省社、市社、县社三级联动,每年组织县供销合作社、基层社主任轮训一次,受训时间每年不低于20小时;利用省社直属学校教育资源,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为供销合作社培养和储备了一批骨干人才。利用省社参股的农林卫视频道,积极打造免费为农服务的《农村大市场》栏目,解读涉农政策,培训致富技能,共拍摄制作节目1017期,播出2033次,年收益群众1000万人次以上。推进协会人事管理机制创新,省社主管的8个协会原省社领导任会长的全部按政策退出,由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或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同时成立行业协会管理办公室,对协会统一管理,发挥了协会在供销合作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陕西省供销合作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