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更多商业银行将经营触角伸向广阔的县城、农村地区。激烈竞争下,不少农商银行正经受着本地区市场占有率下降、存量优质客户流失的窘境。在此态势下,不少农商银行正着手制定跨区经营的战略规划,力求通过增设异地分支机构来谋求业务增长空间。编者认为,相比于将人力、财力投入到不熟悉的异地市场,农商银行应将更多精力放在所在地区,以深耕本地、精耕产品、细耕服务的“三耕理念”,实现客户和品牌增长,进而实现利润的增长。
跨区域发展
农商银行快速发展超车道
经过一系列调研,笔者发现农商银行之所以热衷于进行跨区域经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本地对银行信贷需求不足、贷款发不出去;二是由于银行无法在本地吸收足够的存款。
究其根源,还得归结于农商银行面临着城市化的严峻挑战。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不断将业务延伸至农村地区,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空间被压缩,优质客户分流,在上述发展压力渐增的态势下,农商银行跨区域经营成了农商银行拓展发展空间、延伸业务网络、谋求快速发展的超车道。据统计,2012年以来,农商银行尝试跨区经营的机构数量占比达34%。
监管宽松
追求“评级”陷窘境
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提升监管评级,设立异地支行、网点,跨区域经营,这是最直接、最主要的跨区域经营模式。二是,合资成立新设村镇银行。三是,参股或对外并购金融机构。
依照银监会于2006年出台的《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行主要有三点要求:监管评级应当在二级(含二级)以上、资产利润率不低于0.35%和资本利润率不低于8%。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监管部门为农商银行的跨区域发展提供了较低的门槛和相对开放的政策,更多地支持好的农商银行对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收购、兼并和战略投资,帮助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化解风险;支持好的农商银行先行先试跨区域发展,在资本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允许设立异地机构,改善和加强其他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商银行研究设立村镇银行管理(事业)部、总部制发展新模式,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农商银行将更多心思放在提高外在“监管评级”, 以谋求经营版图的扩张,而不太注重内在业务能力提升。
相比易于调节的“监管评级”指标,经营管理能力的软性约束则是一道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鸿沟。碍于自身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的缺陷,有些农商银行在实行跨区域经营后容易陷入尴尬:即分支机构增长导致总行管理层级增加,管理半径伸长使得操作风险陡增,在更为激烈的异地市场中更容易落入高风险业务陷阱。最终,管理层在异地业务发展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耕理念”
外延式扩张变内涵式发展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一些商业银行力求通过深耕本地、精耕产品、细耕服务的“三耕理念”,实现了客户和品牌的增长,进而实现了利润的增长。
深耕本地,就是要把本地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建立牢不可破的银政合作及银企合作关系。
精耕产品,就是要研究制定支持服务县域经济的产品。深入当地农村腹地,扎实走访调研,集中整合资源推出本地需要的金融服务。让金融产品嵌入到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经营环节,打造符合本地企业需要的金融解决方案。
细耕服务,就是在机构设置上加大纵深的机构设置力度,在所辖县域及乡镇加快支行、网点建设,做到服务网点全覆盖。在日常支行工作上,员工要想客户所想、及客户所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合理收费、加强特殊群体金融服务。
笔者认为,不管银行的业务范围有多大变化,不管外来竞争多么激烈 ,农商银行都不应忘记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和历史使命——服务本地客户,发展本地经济。相比于将人力、财力投入不熟悉的异地市场,农商银行应首先发挥本土优势,通过做好做精本地业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对本地市场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农商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进行跨地区发展以及实行何种规模的跨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