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至10月7日,“第3届北京蘑菇文化节”将在北京市通州区朵朵鲜生态蘑菇园举行。这也是该园区继2012年在“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中担任核心展示园,并连续两年承办北京蘑菇文化节之后,再一次“亲密接触”食用菌领域的文化盛宴。如今,作为通州区全力推动发展的八大产业园之一,朵朵鲜生态蘑菇园的供应量占到北京鲜菇市场的30%—40%。目前,产业园还正在接洽与河北等地的地域性合作。
急速升级的背后,不禁让人思考:这个占地1000亩的京郊食用菌基地,是如何承接国际盛会的重托,一步步成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食用菌行业领跑者的呢?
“大会+文化节”:助推与自强共行
“食用菌在科技界和产业界规模最大的盛会——国际食用菌大会2012年落户通州,对北京,对中国,乃至对于亚洲来说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很荣幸成为核心展示园,供65个国家的专家参观研讨。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外界传递中国在食用菌领域也在迈向现代化的信息。”朵朵鲜生态蘑菇园区经理马强介绍道,“大会也成为园区走向更高平台的一个跳板”。
自1950年第1届国际食用菌大会在英国彼得伯勒举行,62年后,“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历经8年筹备,于2012年在中国北京召开,成为继1974年大会在东京和台北同时举办之后,第2次在亚洲、第1次在中国大陆举办。这一号称食用菌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共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代表参加,参会人数达到历次之最。此届大会不仅注重学术与技术的交流,还将其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现场同期举行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及实地考察参观。作为此次盛会的核心展示园区,位于通州区永乐店镇的朵朵鲜生态蘑菇园于2011年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
2012年9月,产业园承接了以“蘑菇大世界·健康新北京”为理念的首届北京蘑菇文化节,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膳食理念——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一荤一素一菇”传递出去。通过文化节,朵朵鲜生态蘑菇园抓住机会,在原有品牌的产业基础上搭建起更加规模化的产业园区。“首先是对品牌自身的提升,还有外界的关注度在增加。另外,业内专家经常来研讨,对我们肯定是好处多多。”马强介绍道。而谈及在食用菌领域早有摸索和一定成就的蘑菇品牌,马强也坦言,“大会更多地是一个辅助作用,提升品牌主要还在内因”。
“公司+基地+农户”:合作践行社会责任
从自有品牌的培养到大会后的产业园升级,朵朵鲜生态蘑菇园已渐渐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除了在基地进行杏鲍菇的工厂化生产外,产业园还与当地农户合作,由产业园统一进行原材料采购、全面技术指导,对农户的产品实行统一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
“让农户通过种植食用菌来致富,带动他们发展,为其提供一个发家致富的平台。这个合作其实是公司的一种使命,带动他们是不盈利的,只是一种义务而已。所以我们叫产业园,就是除了商业运作、规模化外,更讲求社会责任。”朵朵鲜生态蘑菇园区经理马强如是说。
在与农户的合作中,产业园始终为农考虑,为农户寻找更多的致富机会。除了在基地生产线上为农户提供工作机会,公司还与当地合作社进行合作。合作社负责本区域内农户所需菌棒数量,然后由产业园负责菌棒供应。接下来,农户把菌棒培育成蘑菇,期间的技术难题则由产业园负责解决。培育完成的蘑菇,由农户先自行进行售卖,若销售困难,产业园则负责为其联系销售渠道,确保蘑菇能够销售出去。
近年来,朵朵鲜生态蘑菇园直接带动近千人就业致富,除了土地流转、园区工作、自营菌种外,还通过打蘑菇文化节这一“文化牌”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展整个产业链的纵深。
“安心+环保”:保卫首都的“菌篮子”
“零污染·零添加”、“安心菇园”、“放心基地”、“可持续发展”……规模化的食用菌产业园在健康与环保上也始终不停歇地努力着。朵朵鲜生态蘑菇园采用低碳、高效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从农业废弃物制作菌棒——菌棒培育成蘑菇——废菌棒、菌渣发酵后做有机肥——肥料还田服务于农作物,整个生产过程基本没有污染物,并且几乎所有的废料都可回收或再利用。
在循环经济发展完善之时,朵朵鲜生态蘑菇园区更是从食用菌的角度为首都的“菜篮子”工程持续发力。马强介绍说,此前在北京,食用菌的日销售量为110—120吨,除了小商户生产的20—30吨之外,其他都来自外地,因为农产品源头不可控而无法保障质量的安全性。而产业园通过工厂化生产的杏鲍菇至少占到北京市食用菌市场的30%—40%,每天从基地生产出来就直接运到市场,直达销售终端,生产过程全部透明化。而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产业园区也持续增强着园区品牌的科技实力,力争把健康产品推荐给百姓,也让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朵朵鲜生态蘑菇园不断地把步子迈大,后续还会在城市周边建立多个品种菇的生产基地,为首都的“菌篮子”提供更多的保障。而即将在此园区召开的“2014第3届北京蘑菇文化节”,则将是该食用菌产业园在人文与发展间平衡的又一场文化盛宴。
会展农业将迎来发展新契机
——专访北京农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申强
针对当前我国会展农业的发展,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农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申强,从专业角度对会展农业的现状、不足及前景给予了分析建议。
我国主题农业历史悠久,据申强介绍,真正通过主题农业或会展农业来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地方经济实力,还是近几年才被重视。随着创意产业和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将区域特色产业与之相结合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主题农业、会展农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有机融合了第一、二、三产业,带动了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提高。
虽然会展农业和主题农业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申强提醒说,发展会展农业还须冷静对待,理性分析。他分析说,目前我国的会展农业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影响,达到预期效果的比例还有待加强。一是由于会展农业与创意产业、会展业结合不足。尽管农(副)产品有较强的区域特色,但对产品的创意不够,没有通过创意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效应,最终导致会展农业变成农产品交易。二是重复性建设严重。会展农业是借助会展业或创意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发展会展农业的有机载体,会展业和创意产业是该特色产业的提升和升华。然而,很多地方政府由于对本地区特色产业认知不足,一味模仿其他区域的成功会展农业,导致了我国同类型、同功能甚至同产品的会展农业在不同区域进行建设,不仅造成了会展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区域特色。三是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规划。部分地区急于收回成本、产生效益,对区域特色会展农业的长期发展缺乏规划,品牌树立不足。
不过,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高端产业形式和经济形态,会展农业不仅带动了旅游、物流、交通、餐饮服务等产业的发展,而且聚合农业产业链上的诸多环节和产品。申强表示,随着我国会展产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全面建设,我国会展农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发展模式上,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协会主导等不断转变;在发展载体上,将由过去特色产业为基础向引导农业产业布局优化调整转变;而在功能实现上,也将由发展传统农业向树立品牌农业转变。
(白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