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茶叶,自唐朝以来便久负盛名,有着“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的美誉。近年来,江西茶产业的发展在阶段性的没落之后扬起重振之势,记者在2014江西茶叶全国推广(北京)产销对接会上通过采访江西省农业厅经作局副局长胡伟平,了解到江西茶产业在品牌提升与茶园建设方面的发展机遇,看到江西重现茶产业辉煌的决心。
提升品牌:
抱团打造让江西茶优而有名
江西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山川秀美,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高达63.1%,好山好水蕴育了江西特色的好茶。据了解,江西绿茶的优良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几年的茶叶抽检合格率更是达到100%。
卓越品质之下,江西茶叶的品牌名气相对并不响亮,因此,如何打造提升茶叶品牌成为江西省相关领导关注和调查研究的焦点问题。胡伟平向记者介绍,为推动茶叶品牌建设,在2013年省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推进会上,江西茶业联合会、江西省茶叶协会共同举办了“江西省十大名茶”评选活动,一改过去随意参评而是转向高标准设置“门槛”、二改过去自行送样而是转向随机市场抽样参评、三改过去单一评茶而是转向茶样与茶企综合评审,通过这三大创新方式首次评选出“江西省十大名茶”,将江西省发展历史较长、种植规模较大、品质较优的茶叶品牌着重推出。例如宁州工夫红茶(宁红金毫)在清朝时是著名红茶之一,获“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赞誉;浮梁茶、狗牯脑、婺绿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庐山云雾”在195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这些享有历史盛誉的名茶品牌借此评选也得到了光复发扬。
2013年,江西先后组织“江西省十大名茶”抱团参加西安茶博会、沈阳茶博会、深圳农产品展销会等行业展会活动,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打响江西茶叶品牌。2014年,为进一步提高参展质量,江西省农业厅创新了市场化运作的参展模式,由江西省重点茶企江南茶仓承办2014年“江西省十大名茶”系列参展活动。在5月中旬,江西省参展2014中国(上海)国际茶博会一举成功,江南茶仓抱团多家江西茶企现场销售123万元,签订意向采购订单达1719万元。与此同时,“霞森牌”宁红茶、“燕山青牌”庐山云雾在茶博会上分别摘得全国红茶第一、全国绿茶第二的奖项,江西名优茶的好品质被公认肯定。
胡伟平告诉记者,江西茶叶品牌多而杂,品牌资源整合难,大多数茶企只愿意打自己的牌子。为此,各地政府和茶叶主管部门为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做强做响茶叶品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遂川县政府为统一品牌,将“狗牯脑”品牌回购,并注册为“狗牯脑”证明商标,对准入企业实行统一商标名称、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标志、统一宣传推广,共享“狗牯脑”品牌。他认为,要坚持县、市、省逐级推进江西茶叶品牌整合策略,重点扶持“江西省十大名茶”和“江西省名茶”等区域品牌。
在品牌整合的基础上,江西现已突出茶产业扶持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规模化行业领军茶企,带动全省茶叶跨越式发展。利用江南茶仓企业渠道平台,整合众多茶企资源结成利益共同体,扶持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抱团走出去发展。
扩建茶园:
提高产量并强化标准建设
胡伟平认为振兴江西茶产业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茶园面积。他介绍,2008年起,江西省农业厅每年在省级农业产业化资金中专门安排茶叶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茶叶品牌宣传打造与推进全省茶叶产业化经营。2012年起,江西省财政厅每年安排现代茶叶项目资金2000万元,按每亩400元的标准对新增的标准化生态茶园进行补贴,加上县级财政每亩补贴100元,每亩新增茶园共可得到500元财政补贴。他表示,虽然政府补贴相对每亩的投入成本是较小的,但旨在改变茶农“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茶农加大茶园规模建设,力争到2020年恢复200万亩左右的历史种植规模。
目前,江西省茶园面积位居全国第11位,产量排在全国第12位,投产茶园平均每亩产出2000元至3000元,为邻省福建、浙江的一半。茶园面积与产量虽然相对一些茶叶大省不容乐观,但近几年的政策引导已经带来显著成效,江西茶产业在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江西省茶叶面积达108.9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43.05万亩,增长65.4%;茶叶产量达4.3万吨,比2007年增加了2.2万吨,增长104.8%;茶叶总产值达60亿元, 比2007年翻了5番;全省茶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40家,比2007年翻了2番。江西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正朝着做大做强做优的方向稳步迈进。
对于茶园建设,胡伟平谈到江西还加强了茶园标准化建设,通过创建标准茶园及推广茶叶生态栽培、清洁化加工等技术,建设了77个省级无公害茶叶基地,其中婺源、修水、浮梁三个县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和出口基地县。尤其在江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后,将新建一批高标准茶园,加快老茶园改种换植、低产茶园改造,至2015年全省茶叶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有望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