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9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信用卡坏账率反弹 风险还是诱惑?

□ 本报记者 刘一凡

 

  此次伴随着交易额持续增加而出现的信用卡坏账率上升现象,并非该业务风险加剧的信号,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业可以安枕无忧。因此,在风险和诱惑之间,银行如何保持理性,实现信用卡业务的良性发展,仍是每家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是自2009年以来,信用卡不良贷款率首次上升。

  8月13日,央行发布《2013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止到第二季度末,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96.21亿元,比年初增加49.62亿元。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28%,较上季度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那么,这是否预示着信用卡市场风险的来临?

  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此次信用卡坏账反弹缘于信用卡交易的快速上升。受经济环境影响,央行的降息政策和利率市场化信号,促使银行收入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进入高速增长期,信用卡营收也成为新的利润中心。

  在此背景下,银行采取多种手段促销信用卡业务,信用卡发卡量持续增加,信用卡消费交易额上升,为银行带来利润。但同时,睡眠卡的增多以及高估自身偿还能力的客户无力偿还贷款,造成坏账率的反弹。

  某大型商业银行信用卡内部人士认为,不良率并不是越低越好,银行适当调高风险的同时,收益会相应提高。

  但是,在收益提高的诱惑面前,防范风险的神经并不能因此而松弛,信用卡风险仍必须处在可控范围内。

  事实上,坏账率上升引发的对信用卡风险隐患的忧虑并非毫无根据。

  2002年,工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率先成立,其他商业银行紧随其后。之后7年的时间里,绝大多数银行不遗余力地试图将信用卡发放到每一位客户手中。当时的银行业一度认为,发卡越多,越有机会赚钱,信用卡发卡量在当时甚至成为商业银行最关心的业绩指标之一。

  随之而来的正是信用卡坏账第一次上升。

  粗放的发卡模式造就了巨量的规模,持卡人办理多张信用卡,以卡养卡的现象屡禁不止。在几家银行争抢一个客户的情况下,后者持有多家银行的信用卡,总授信额度往往超过银行预想,也给发卡行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此后,不少银行迅速意识到,在跑马圈地式的发卡方式下,信用卡业务处于激活率下降和信贷质量下降的困境之中。规范信用卡市场开始成为整个银行业的共识。

  自2009年起,在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下,我国信用卡市场趋于理性,银行控制发卡量增速,采取措施规范信用卡环境。

  银行更是推出多种措施培育客户信用卡消费意识。积分兑换礼品、合作商户优惠、开通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等等都成了各家银行促销的共识。同时,信用卡客户服务在银行服务中也占据不小的分量。

  无疑,这为信用卡消费交易额的上升起了有效推动作用,同时也鞭策着银行配套措施的落实到位。

  虽然,此次伴随着交易额持续增加而出现的信用卡坏账率上升现象,并非该业务风险加剧的信号,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业可以安枕无忧。

  据8月份信用卡投诉月报显示,客户对部分银行信用卡服务仍有情绪:信用卡分期手续费超过利息、商家拒绝承认信用卡优惠、信用卡积分缩水以及全额计息方式等仍是信用卡存在的问题。

  而且,我国信贷市场尚不成熟。部分客户将信用卡用于企业经营,超出信用卡的使用范围,也可能造成风险加剧。

  因此,在风险和诱惑之间,银行如何保持理性,实现信用卡业务的良性发展,仍是每家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