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8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山禅海已遍游 更无一法可驰求
——戒毓法师访谈
□ 张 菁

    回前墨:戒毓师,闽东人士。生于茶乡,长于古刹,自幼爱茶,习茶,却不为茶所碍。几次茶会,众人多追捧陈年老茶,炫耀年份,张扬珍稀。法师独以家乡自产粗老白茶自处,饮而自乐,须臾出母亲自制红茶一罐,滋味醇爽,回香甘甜。

    茶人饮茶,得尽茶味,茶渣辄弃之。法师泡茶,每泡茶渣均仔细收起,待茶客散,以大壶陶煮之良久,盖因爱惜物力,深知茶来之不易,再三品味,殊不知无味之茶,包蕴人生至味。

    记者:从禅宗的历史溯源,第一次提到“禅茶一味”这个概念的,是否是圆悟克勤禅师?

    戒毓法师(以下简称戒师):这是历史,不是禅茶的思想。在禅的角度上看,关系不大。圆悟克勤所说的“禅茶一味”,也不见得是我们理解的禅茶一味。尤其是禅宗的语言,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往往是牛头不对马嘴。

    在思想角度上看,历史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这个问题,就如当代的国际禅学大师与胡适先生的辩论相似。历史学家站在历史的角度,探讨事物发展的客观现象。但在禅师世界里,那是希望大家能从相对的世界到绝对的世界里。禅的探索与历史真相的探索,都是事实、实相。一个是世间的实相,一个是生命究竟意义的真相,二者可能截然不同。一般历史学家,从历史现象到现象,但禅者是从历史现象看本质,看终极,希望大家能放下。尤其中国学习历史,春秋笔法,是有一个是非价值的。但禅,是超越的一种学问,不希望我们在这些现象中起纠结。因为禅者认为,任何事物都会发生,都会过去,不希望我们去执著于它,而是希望去看破它。

    记者:在唐代,我们熟知的赵州从谂法师,以及开悟的高僧都以“吃茶去”、“吃茶、珍重、歇”等公案点化学人,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内涵和用意?

    戒师:茶,是物质的。但“茶”是最好的媒介,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通过喝茶,人与人可以得到正能量的沟通。

    禅师世界的吃茶去,是让我们回到当下,安住当下,回光内照,不向外求。是针对学人的问题,也是一种棒喝与提携。禅师为什么会以这种形式出现,就是学人有很多的习气毛病,如果不通过这种形式,无法打断学人的妄想。

    一般人的妄想,如纠结、沉迷与自己的情绪之中、掉举(思前想后,得失功过)及错误的观念,如现在人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探讨思索没有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如果不通过禅者的棒喝,是无法内照的。禅者的“吃茶去”,在吃茶时,就是吃茶去。那么在洗碗时,就是洗碗。工作中,就是简单的工作。如果一味地理解吃茶去,认为天天混在茶,沉迷于茶中,也不会开悟。甚至玩物丧志,不能开悟,反而成了耽误自己的大事了。

    禅是希望我们活在当下,活在现实的世界,并不希望活在虚妄的世界里。但是很多人认为,禅是虚无缥缈的,不切实际的。这样的看法,是不了解禅的用途,才有这样的想法。禅是众生的活命之物。如何活命的,就是禅者所说的“活人剑”,如医生手中的手术刀。普通人的病在哪里呢?病在错误的观念及对错误的观念产生执著,固定的眼光不愿接受变幻客观的世界。事物会变化,但观念不变化。总是一个固定死标准的眼光及定式的思维看问题,所以才无休止地制造很多问题,最后自他都受伤害。而禅,就是希望我们能打破这样的观念及执著,希望我们不断地超越视野看问题,永远更新,永远保鲜,所以禅者才说是活泼泼的,而不是死沉沉的生活。

    记者:到了现当代,人心浮躁,喝茶似乎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茶叶和茶具价格也都比较昂贵,似乎离平民越来越远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讲“吃茶”还有意义吗?

    戒师:茶有两个层面,一必需品,另一个是奢侈品。一个是精神的需要,一个是物质的需要。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茶的需求是不可少的。如何享受一杯茶,其实各个阶层的人有自己的办法。老百姓对幸福快乐的形式,任何时候都会找到自己的方法,我们不要去替他们考虑。

    其实在喝茶的时候,如果不要有虚荣心,专门挑那些昂贵的茶及茶具,一般的人还是会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每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很多时候,一些自己的小需求还是能得到的。

    很多人都会有对其他人不满意的地方。其实这是社会发展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去理会。每一个人随着生活的阅历,有些人会觉悟,有些人不会的。活着,就有很多的感触。这些感触是很正常的,但随着感触走,不见得就对。生活必须要靠自己的抉择,必须要靠自己创的,基本的人都会寻找到他自己的答案。

    寻找人生答案的时候,借用茶,与高人探讨生命的意义,我想是最好的形式。由此,我认为“吃茶”之意义,在那个时代,都是有价值的,都需要一批人清醒一点。在这方面,我个人有很大的收获。由于喜欢茶,这样与茶结上的缘。结缘以后,认识一批高人,在我对人生的觉醒上起到很大的作用。茶,是生命觉醒非常好的桥梁。但不要执迷于茶,最后玩物丧志。

    记者:现在的茶似乎也存在种种问题,比如农残超标等等,对于普通社会大众来说,怎样喝茶,喝怎样的茶算是比较健康,或者说比较“如法”的?

    戒师:我认为不是茶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当人意识到自己身心健康的需要,重视健康,追求美好了,那么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关键很多人开始没有意识到,当他意识到是好的时候,积极向上的时候,那么什么事情就好办了。人的问题,就是观念的问题。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说明我开始注重这个问题了,那么我们也开始影响周边了。由于时间的问题,偷懒一点,没有正面回答,用一点“禅机”、“玄”来回答。当然人知道自己没有在道上、在法上,那么道与法就在他脚下。关键很多没有意识,这个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我们不需要改变什么,而是让人们知道反省,这样这个世界就会美好。这个世界的事,就如一场茶事了。不是茶人茶语,而是疯人疯语,东说西说,拼凑一点思绪,来填一点空白。

 

    戒毓法师简介

    戒毓法师,1993年于福建福鼎资国寺上德下清师父座下落发出家。2000年5月于河北赵县柏林寺受比丘戒,得戒和尚为上本下焕长老。2001年考入中国佛学院。2005年本科毕业,留院从杨曾文教授研究禅宗史。 2008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发表《六祖慧能的无念思想》、《触类是道而任心的马祖禅法思想》、《临济义玄对“人”认识》、《临济宗黄龙慧南及禅法思想》、《曹洞宗的禅法思想》、《宗密禅师禅门诸宗和会思想》、《契嵩的儒佛会通论》、《宋代临济真净克文及禅法思想》、《禅林象器系列》、《从“清规”中看禅寺吃茶的意义与作用》、《虚云和尚的宗教观》、《护教菩萨、人间比丘——圣严法师的佛学思想》、《王安石学佛的经历》、《苏东坡学佛的经历》、《黄庭坚学佛的经历》、《耶律楚材学佛的经历》等学术论文及佛教散文等。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