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7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药中之“药”何以治本


  前不久,山东生姜使用高毒农药神农丹的事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而近日包括同仁堂、云南白药、胡庆余堂等老字号中医药品牌在内的中药材再度因严重的农残问题登上了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让消费者不禁扼腕叹息。

  对于食品上的农药污染这一顽症,过去我们总是用增加食品安全监督的投入来对事件做危机式的处理,但中药上出现让人震惊的农药残留,最先追问的两个问题是企业是否罔顾产品安全责任,监管中是否存在疏漏。然而,唯有从种植源头看起,才可找到问题的治本之法。

  对于企业责任问题,胡庆余堂的公开回应是,在生产中药的过程中不会人为添加农药,回避了原料在种植阶段的农残控制问题。这和许多食品企业“关起门来”搞食品安全思路如出一辙。

  但中药材和许多食品一样,经过种植者、初级加工者、贸易商、供应商各个环节来到企业最终加工包装并进入销售渠道。在最初的种植环节,忽视对化学农药的使用管控为食品安全埋下第一个隐患,加上缺失的追溯体系也为后面环节的质量要求放松了闸门。

  从这一角度而言,国际上普遍认同的“追溯体系和过程控制”可以给国内企业一些启发。追溯体系的建立意味着每一批次的产品都能追回到生产的源头。过程控制则包含了环境背景调查,生产记录(特别是化学投入品),以及加工流程的控制。基于过程控制企业就不再是关起门来搞质控,而从根本上把产品质量的命脉握在了自己手中。

  古语说,“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中药材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也要求助于治本之方。企业与政府都需要审视源头种植出现的问题——这虽然将触及到方方面面的改变,从更多支持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到加强农技部门对生态农业的推广力度,再到企业建立制度控制生产过程,优先采购生态原料等等。但唯有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农业实践中严重依赖化学投入品的模式,才是让中药材和食物恢复健康的根本解决之道。

(王婧)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