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农民工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促进微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整合了社会资源,而且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均具有重大意义。
追溯“安顺模式”的形成过程以及产生的效应,“安顺模式”不仅将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放大和扩展,催生了金融业思维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变革,而且促进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管理创新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
创新金融服务
2008年初,安顺办事处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 在全市6县(区)农村信用联社抽调人员分别到广东东莞、福建泉州、江苏无锡、云南昆明、北京昌平、浙江浦江和慈溪等农民工聚集地设立了7个服务点,为农民工提供金融、创业、维权、就业等服务。
在服务农民工的工作中,安顺办事处为农民工量身打造了“外出创业贷款”、“返乡创业贷款”、“困难帮扶贷款”等信贷产品,建立各项管理制度23项,并印制了“三卡一书”(汇款卡、个人理财卡、联系卡,以及《农民工金融知识普及读本》)。使服务外出农民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截至2012年末,安顺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累计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达19094户,支持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9个,引进省外投资商15户,涉及小商品批发(零售)、建材、运输、特色农业、装饰材料、水晶饰品、灯具、磨具等32个产业(行业),就地就近解决农村劳动力近31.6万人。共办理农民工外出创业贷款11528笔,金额2.42亿元;办理返乡创业贷款15574笔,金额3.97亿元;支持返乡人员发展小企业4209户,带动就业人数10.39万人;办理农民工困难帮扶贷款1329笔,金额1957.93万元。共为农民工提供维权信息25936条,帮助处理解决维权事件1258起,追回赔偿金970.37万元;提供就业信息15356条,帮助就业人数11335人;帮扶困难农民工22159人(次);组织农民工累计汇款到我市农村信用社1298944笔,金额95.20亿元。
创新党建品牌
在异地务工的农民工中,农民工党员因为工作奔波而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党费不知向哪儿交,长期没参加过党员活动,党的文件和政策也没有得到及时学习和贯彻”。农民工党员的共同心声道出了他们对党组织的向往。
2011年安顺农信社成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党委,依托各驻外服务点建立外出农民工党支部、团支部,形成“党委+服务网点+党支部+农民工党员+团组织+青年团员+联络员+农民工”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
安顺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新成立的6个党支部共有农民流动党员179名,收录农民工党员信息资料589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3人、发展预备党员67人、建立党小组21个。目前,各党支部拟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目标,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库和会议、活动记录等台账。
同时,为支持贵州在外务工青年农民工创业兴业,积累资本和学到技术后回乡发展。通过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积极与地方团组织协调联系,共青团贵州省委驻福建工作委员会、驻广东工作委员会先后在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福建服务点、广东服务点成立,为贵州省在福建和广东务工、创业青年提供组织服务平台。现已发展市级团工委4个,企业团支部3个,团员联络员3910人。
激发“归雁经济”
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都有强烈的回乡创业意愿,但苦于没有足够资金、没有单位牵头组织、没有政策扶持,不知道如何选择创业项目等困难,所以想创业而不能创业。
2010年,贵州省农村信用联社安顺办事处、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积极实施“请进来”战略,未雨绸缪整合资源创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扶持、服务有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截至2012年12月,安顺市初步建立起以“镇宁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为代表的紫云坝羊,西秀七眼桥、旧州,镇宁江龙、大山,关岭永宁等29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累计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达19094户,引进省外投资商15户,涉及小商品批发(零售)、建材、运输、特色农业、装饰材料、水晶饰品、灯具、磨具等32个产业(行业),就地就近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31.6万人。
安顺农村信用社积极引导扶持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地解决农民工就业的做法,不仅加快了安顺市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步伐,而且缓解了外出农民工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输入地治安管理难等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安顺农民工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促进微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整合了社会资源,而且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是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聚合资源加速农村生产力发展。大量农民工返乡后,积极主动将在外掌握的资源与家乡各类资源有效对接,从事特色规模化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并逐步形成以“种养加”带“贸工农”的发展格局。拉动了物流、宾馆、餐饮、娱乐、医疗卫生等行业发展,开创了“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新经济增长模式,而且还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将剩余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促进了基层党建和政府职能建设。由于安顺农信社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党委在省外及返乡创业园均设立了党支部,在对农民工党员进行有效管理和培养的同时,还积极引导、支持他们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参与到乡村治理、企业管理中。
三是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在安顺农信社的奔走和努力下,返乡农民工大多都将创业项目落户在城镇、县城和城郊结合部,既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又增加了区域的经济总量,特别是扩大了税源,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小城镇扩张之路。其不仅缓解了地区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还成为打破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推手。
四是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环境。在安顺农信社的积极沟通、协商下,地方党政部门结合招商引资实际,在政策框架内给予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诸如简化办事程序、税费减免、信贷担保等支持措施。
五是引回和培养了农村创业人才,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夯实“人才根基”。返乡农民工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合伙、独资经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创办、领办、合办企业,一方面吸引了资金及先进技术,尤其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农村集中;另一方面为农村培育并储备了大批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的创业人才,以这些人才为核心,以企业为载体,势必大大提高区域的资源整合和“聚变”能力,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