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3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和昆花:文化与财富的传递者

□ 本报驻云南记者 饶 永

  人物名片

  和昆花,普米族,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箐林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主要从事当地农特产品及普米族民间工艺品的收集、加工、销售,传承“山岳生态文化”。她曾是当地一个少数民族演唱团的组织者,后缘于对家乡的热爱,组建合作社,引导农民依靠农特产品致富。她把普米族文化与合作社文化有机融合,在推广普米族文化中带动合作社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表彰。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有个箐林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支业余演唱队,近几年参加了很多比赛,还有两次在国际舞台上获奖。这支演唱队获得了2003年“中国首届西部合唱节”三等奖,2007年“云南民族之花选拔赛”普米族民族之花一、二、三等奖及推新人奖,2009年“香港第四届中老年艺术节”菊花金奖和组织奖,2011年维也纳原生态舞台风采奖和银奖,中国“夕阳秀—蒲公英”(2013)相约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新春音乐会“优秀编导奖”和“优秀组织奖”。

  合作社理事长和昆花随之在当地名声大振,受到兰坪县宣传部表彰,成了当地小名人。

  歌声传承普米族文化

  和昆花出生在兰坪县通旬镇箐花村,小时候村里不通公路,不通电,没有课外书可读,业余生活就是坐在火塘边听奶奶讲普米族民间故事,唱普米族歌。2000年,和昆花出于对普米族文化的热爱,邀约了五六个普米族、白族妇女组成了“山里人演唱团”。团员的活动主要是收集整理当地的普米族、白族、傈僳族民歌和舞蹈,并经常组织妇女们到省内外演唱。演唱团所到之处很受欢迎,成员很快发展到40多人,参演人员最多的时候达到近300人。

  文化搭台合作增收

  兰坪地处滇西北的三江并流腹心地带,大量绿色生态的农特产品长期埋藏在深山中,农民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

  2009年10月,和昆花决心把山里的山珍推出去,让深藏在深山的山珍帮助山里人增收。她的想法得到演唱团成员的支持,在她的牵头下,兰坪县箐林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成员由原演唱团的20名团员组成,大家分片到各村寨一边收集整理当地的民族歌舞,一边收购山里的农特产品。和昆花说,她们吸收社员的条件有点特别,必须是既能从事商品流通,又喜欢民族文化,并有一定的文艺特长。

  合作社成立后,和昆花积极组织社员到各地推销当地的农特产品,2010年参加了“昆交会”农特产品展销会和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第一届“千社千品”暨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会。2011年参加了中国“国际旅交会”、“昆交会”、“农博会”及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第二届“千社千品”暨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会。

  通过她们的努力,兰坪山珍渐渐走上了城里人的餐桌,兰坪的民族工艺品也逐渐为人们所喜爱。在去年的“昆交会”上,和昆花和她的社员们带来了杜仲、金耳、牛肝菌、核桃油等六七十种土特产品,并一遍又一遍地向客人介绍兰坪县土特产品的食用方法和功效。这一次,她带的东西都卖得很好,其中外观精美、富有民族特色的竹制工艺杯更是成为抢手货,50个竹杯两天就卖了48个。她说,竹子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经济又环保。今后,她要进一步把竹制工艺杯做精做好,推出更多的竹制工艺杯系列产品,让它成为当地老百姓致富的不竭源泉。

  2012年和昆花被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评为发展“两社一会”“先进个人”,获兰坪县委县政府“对外宣传突出贡献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