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吉林农信”)主动创新思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2年9月在全省启动了助农金融服务“四个一”工程。即,在村屯建设以“一个小卖店、一名信息员、一台POS机,一部电话”为载体的“助农金融服务点”。这种电话POS机不仅具有刷卡消费功能,还可为农民办理新农保、粮食直补等小额存取款业务,把金融服务终端延伸到村屯。
目前,吉林农信在全省共建立了5273个“助农金融服务点”,行政村屯覆盖面达到60%,助农取款3.15万笔,金额367.5万元。
农民露出了微笑
“以前取钱得去镇里,来回车费都要花30几块。现在好了,银行就在咱家门口,是不出村就能取到钱,省钱、省时,又省事,信用社就是办实事呀!”梨树县孟家岭乡马家油坊村一位老汉手里拿着刚刚取出的300元钱和吉卡,脸上露出了微笑。
农民的微笑就是信用社的努力方向。自吉林农信在省内各村屯建立“助农金融服务点”以来,农户都“乐”起来了。过去,农民要乘车几个小时到乡镇办理取款业务,有时忘了带证件,来回要折腾好几回,既费时又费事,农村金融服务的“泥泞路”成了难题。现在,村民们不再发愁了,吉林农信为农民们铺就了一条金融服务的“高速公路”,农民只需持有吉林农信“吉卡”,在村里就可享受到“助农金融服务点”提供的取款、查询、消费、转账等金融服务。吉林农信的“惠农”之举,让农民高兴、让政府满意、让店主获益,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服务做到细微之处
“持卡在‘助农金融服务点’取款真方便,可这‘卡’怎么刷?能领取新农合、新农保、粮食直补等补贴款吗?”村民还是有些摸不到头脑。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农民疑虑,吉林农信不断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结合“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通过设立金融服务台、利用宣传车、电视专题节目、报刊专栏、网点LED屏、海报、折页等媒介,广泛宣传“助农金融服务点”的便利服务,普及助农取款知识。累计发放宣传折页3万余份,开展各种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200余次。同时,加强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助农服务意识。积极对村屯特约商户、农户使用POS机和“吉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商户和农民学习安全使用现代支付工具。此外,为特约商户和农户免费开通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金融服务等,方便农户对账查询,确保农户账户资金安全,为“助农金融服务点”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为使农民享受到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吉林农信以“吉卡”为载体,以代理新农保、新农合为重点,以“助农金融服务点”为依托,以电子渠道为平台,不断拓展“助农金融服务点”的功能和范围,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积极争取新农保、新农合、直补资金发放业务和农村缴费业务等代理权,通过“助农金融服务点”,将相关资金安全高效、方便、快捷地送达到农民手中。截至目前,50家县级行社,取得新农合业务代理权的行社有10家,取得新农保业务代理权的行社25家。下一步,各县级行社还将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争取更多支持,不断拓展“助农金融服务点”业务范围,为农户送去更多便捷的服务。
“惠农”工程需社会合力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享受到‘家门口’的金融服务?”部分村屯的农户有些着急。客观上,部分村屯缺少POS机具安装的必要条件、相关运维费用分担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了部分地区“金融服务点”的建设。由于手机的广泛使用,全省有相当一部分村屯(农户)不安装固定电话,给POS机具安装带来很大不便。如果安装固定电话或无线POS机,都需支付一定费用,增加了布设成本;另外,相关的电话通信费、运营费、设备维护费等支出随业务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投入产出不匹配问题日益显现。
为确保“助农金融服务点”安全持续运行,吉林农信将采取“信用社投入为主、政府资助为辅、小卖店有微利”办法加以解决。即信用社承担POS机具、灯箱牌匾、点钞机、桌椅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支出,政府在运营成本和交易通讯产生的费用给予一定优惠和补贴,小卖店在金融服务运营上有微利。让农户获得最大程度的便利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