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国零售业最“艰难”的一年,也是最有故事的一年,这一年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随着物价高起、成本增加,
大多数零售企业虽然仍在延续着2011年的“冬眠”状态,但整个行业却是“大戏”不断:
新年伊始,零售商就遭当头一棒,被“妖魔”化的零售商受到国家五部委联手整顿,但整顿结果是让社会各界更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了零售商;
除了面上的压力,个别企业在这一年也是分外纠结和抑郁,庆客隆受到退市警告、人人乐和卜蜂莲花报亏、家乐福和乐购被传要退出中国、沃尔玛收购1号店失算、家得宝完败中国;
但这一年最抑郁的恐怕是在中国的日资企业,日本的一场“购岛”闹剧,使日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里损失不小却又有苦难言;
而这一年,内资企业也多少有点纠结,为何全国流通工作会议迟迟未能召开?为何刷卡费率下调至今不见下文?为何京东要挑起电商虚假价格大战?
正是迫于市场的压力,部分企业开始改变战法或者转移阵地,家电企业竞逐多元化、有的企业开始玩跨界、购物中心“去百货”、超市出现集体“瘦身”;
不过这一年也有振奋人心的消息,翠微和红旗终于敲响了上市的钟声、内贸十二五规划如期出炉。
不管是纠结还是振奋,这一年,中国零售业坚强地走过来了,随着中国经济趋于稳定,希望牵系国计民生的零售业能够有全新的发展和提升。
1 内贸十二五规划出炉
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涉及批发业、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方面,旨在发挥内贸引导生产、扩大消费等方面的作用,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万亿元左右,实现总体规模指标翻番。同时,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内贸易发展的十八项重点工程。
点评:《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为总体规模指标实现翻番,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万亿元左右,对于消费行业来讲具有毋庸置疑的积极作用。但具体到行业来看,却是喜忧参半。以消费品零售行业为例,按照规划看来,今后五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以年超过3万亿的增幅递增,消费市场空间将大幅扩张。但市场空间大幅扩张后却隐含忧虑,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连锁百强就存在开店速度放缓、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和外资平均增速高于本土企业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保证经济增速,零售企业需大力提升营运质量。
2 全国流通工作会议迟迟未开
原定于2月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的时间表一再推迟,3月、4月、5月、7月……至今仍然未能成行。由于本次会议是全国流通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批示,因此备受市场关注。会上也会出台指导新时期流通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包括物流业在内的流通行业有望受益减负新政,行业发展将迎新机遇。
点评:会议被延期的原因,有媒体报道称,除调研汇总尚未完成外,多个部委之间难以达成一致依然是主要问题。各部委处在不同角度,对解决流通领域问题的难度所在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商务部可能更看重流通行业如何进一步完善,而财政部则更看重资金监管如何落实到位,因此难免结论会有所不同。虽然会议还未召开,不少行业已经闻风而动,认为大会的召开将给本行业带来利好。不过由于会议的推迟,相关行业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行情。
3 五部委整顿零售业违规收费
2012年新年伊始,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清理整顿零售商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的通知,零售商成为众矢之的,同时各大网站热传“1筒薯片六成利润被超市拿走”的报道,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很多媒体也都不约而同地对零售业加以鞭笞,再一次把零售商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点评:零售商真的那么可怕、可恨吗?耗时大半年,由国家五部委亲自出面对零售商“乱收费”现象的整顿,最后的结果是更多的零售商在“觉醒”,发出了维护自身权益的声音。近期有报道也开始为零售商“鸣冤”,认为“通道费用责任不全在零售商身上”。由此可见,零售商经历此“劫”,反倒有利于重塑“金身”。
4 翠微、红旗成功上市
5月,翠微股份上市,本次上市6160万股,该股发行价格为9元/股,对应的市盈率为28.13倍。9月,国内首家便利连锁超市红旗连锁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虽然当时股市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红旗连锁依然表现出良好的势头,收盘报收19.52元,涨幅4.05%。
点评:翠微与红旗连锁的成功上市,在备受业界关注的同时,也令业界备受鼓舞。一直以来,零售企业的上市路总是磕磕绊绊,尤其在今年大的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两大企业的成功上市给整个行业增添了不少喜色,由此翠微股份也被行业誉为“龙年零售第一股”,红旗连锁也终于梦圆上市路。但是虽然“市”上去了,上市之后的路怎么走,才是对两家企业真正的考验。
5 庆客隆面临退市危机
5月19日,庆客隆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通知,原因是此前该公司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成员Zhiguo Jin离职后,公司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已经不满足纳斯达克的上市要求。
点评:顶着中国零售海外第一股的金字招牌不满5年的庆客隆有点扛不住了。这并不是庆客隆第一次遭遇此类尴尬。2011年底,庆客隆就因其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美元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事实上,虽然庆客隆以“曲线上市”的方式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但现在看来,其除了名声似乎什么也没捞到,这一现状对于众多的零售企业来说都应该警醒,与其送上门给资本市场折腾,还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门店经营。
6 京东挑起电商虚假价格大战
8月14日,京东CEO刘强东两条微博掀起电商争霸导火索,其后包括苏宁、国美等多家电商高层在微博中回应了刘强东,一时间电商行业硝烟弥漫,新一轮电商大战拉开序幕。随着当当、易迅等企业的“乱入”,演变为整个国内电商行业的混战。9月,国家发改委认定电商价格战欺诈,需要严惩。商务部称将制定规则。
点评:京东此举的目的,实为打击国美、苏宁线下大家电销售的能力,没想到却引火烧身。这场价格战导致的后果是酿成了零售商、供应商、生产商三方全输的局面,因此社会的“投枪”也一起投向了京东,最终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出面以规则和罚款的形式也制止这场价格欺诈。这一价格战中的极端案例也再一次向业界发出了警告。
7 人人乐、卜蜂莲花出现巨亏
人人乐今年1~9月实现营业总收入97.1亿元,同比增长7.65%;亏损7940万元,同比下降148.67%。
无独有偶,8月中旬,卜蜂莲花发布上半年业绩公告显示,1至6月,卜蜂莲花实现营业收入53.46亿元,同比增加7.5%,然而利润却出现亏损,亏损净额达7870万元。
点评:人人乐现在处于转型期,新老门店运营集体出现阵痛在所难免。卜蜂莲花的管理层近年来频频变动、经营发展策略一直摇摆不定,不但减缓了其在华扩张的步伐,也导致其经营扩张策略的错误,进而影响了其在华业绩。如果再在整个零售行业景气度下滑的大背景下,来看其上半年的亏损也并不意外,但是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其主因也不能避面不谈,归根到底这两家企业在商品价格、服务质量等多方面还是没能吸引住消费者。
8 万达百货逆市突围
7月25日,正式更名的万达百货宣布,公司已完成国内42家门店的店名、店招及导视系统的名称更换。且根据万达百货的最新战略,今年在实现门店规模全国第一后,2014年,该公司将赶超百盛、王府井,实现销售全国第一。
点评:万千百货更名为万达百货,一字之差究竟有何意义?有业界人士认为,其背后是万达集团意图打造“大万达”体系的战略调整浮出水面。这也是万达集团整合品牌资源、发力百货板块的一个重要信号。 万达百货正被万达集团寄予重望,未来将成为拉动万达集团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但事实是否能按着万达的“理想国”演进?还需拭目以待。
9 茂业举牌大商股份
7月27日,茂业国际宣布于6月5日至7月25日期间,在上交所通过场内购买购入大商股份共1332.5万股,占其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已发行股本约4.5%。此次购入总成本约为4.5亿元,折合每股收购成本为33.78元。茂业的该次举牌事件,令市场各方对大商股份的兴趣陡增。
点评:茂业系的突然介入,使得本就迷雾重重的大商股份陡增了诸多变数。大商股份在国内百货上市公司中规模排第二,但其利润释放却是最差的,是业内知名的“利润海绵”,而这一点也是被茂业系所看重的,如果基金支持茂业系,则作为民企的茂业系有较强的释放业绩的动力。以基金的话语权看,一旦基金倒戈茂业系,大商股份的控股权很容易易主。这对于大商股份管理层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管理层需要判断的是茂业国际究竟是财务投资还是恶意收购。无论茂业国际目的为何,作为抵御方法,释放业绩做高市值恐怕是大商股份目前最好的选择。
10 家乐福、乐购被传要退出中国
8月底,家乐福、乐购两大外资超市巨头“欲出售中国区业务”的传言再度甚嚣尘上,这次被传的接盘者既不是中粮集团,也不是康师傅,而是华润万家。
点评:虽然,家乐福与乐购都对“被并购”的传言给予否认,但市场变局显而易见,昔日教父级别的外资大佬如今一个个处于风口浪尖,内、外资超市攻防互换,正成为中国零售卖场竞争的新主线。而在并购双方急欲撇清传言的同时,这些外资零售商的“中国困局”却难以掩盖。
11 沃尔玛收购1号店失算
8月,商务部网站正式批准沃尔玛收购一号店33.6%股权的经营者申报,这使得沃尔玛持有1号店股份达到51%,实现控股。
点评:被沃尔玛控股收购后,1号店正紧锣密鼓地推动剥离资产、业务整合的进程。但业内人士也提出质疑,1号店能打得起这场整合“消耗战”吗?在电商加速跑的2012年,1 号店跟上就算胜利,剥离资产等大动作会让未来的1号店举步维艰。
12 陈耀昌执掌卜蜂莲花 高福澜现身沃尔玛
3月1日,沃尔玛国际业务高级副总裁高福澜正式被任命为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与此同时,卜蜂莲花新任CEO选定原沃尔玛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耀昌,这与他在沃尔玛因“个人原因”辞职仅3个月时间。
点评:陈耀昌执掌卜蜂莲花能否将他在沃尔玛的“铁腕”形象延续下去?成为业界对他现身卜蜂莲花的兴趣大为意外,而卜蜂莲花的运营一直就有不少沃尔玛的影子,从这一点看,陈耀昌或许可以说是归得其所。但高福澜恐怕就不如陈耀昌这样“逍遥”了,沃尔玛总部对他寄予的厚望,他将面临重塑沃尔玛形象,继续完成好又多整合等多重挑战。而且无论对于沃尔玛还是中国市场,高福澜都还是新人。
13 京客隆再战IPO
5月,京客隆再次将回归A股提上了日程,7月13日到19日,在证监会公布的在审企业名单中,京客隆赫然在列。尽管中报成绩显示同比增长约9.6%,净利同期减少约24.6%,差强人意的“期中考”并没有阻碍京客隆再次冲刺A股。早在2006年,京客隆已成功登陆香港创业板,两年后更顺利转板至香港主板。但是,希望从H股回归A股京客隆却遭到阻击,2011年10月14日,申请从H股回归A股的京客隆首发申请遭否。但京客隆并未因此放弃,同年底便根据监管层有关要求,向北京证监局方面报备了其重启IPO的计划。
点评:在回A的道路上, 京客隆可谓是一路坎坎,却初衷不改。是追求品牌效应还是为融资拓展渠道?业内似乎已经有一个共识——都是缺钱惹的祸。在品牌效应倒逼下,再加上新开店的成本和培育期的亏损,许多零售企业缺钱,为此A股成为他们的选择。现在,对于京客隆来说,一系列条件似乎都已符合,然而能否回归A股,还要等待证监会的答案。
14 刷卡费率下调至今不见下文
“十一”之前业内就一直传闻的刷卡手续费下调依然没有消息。多位业内人士呼吁,降低刷卡手续费对银行业影响不大,但却可以大大提升消费热度,普及刷卡消费。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协会此前鲜明表态认为,目前 境内银行卡的刷卡手续费标准普遍偏低,不利于银行卡产业的持续发展。一场关于降低刷卡手续费的利益博弈仍在继续。
点评:对于迟迟没有下调刷卡费率的原因,中国银行业协会曾作出回应,“目前国家有关银行卡刷卡手续费调整的文件还没有正式下发。”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也曾爆料,刷卡手续费下调方案早在5月已获审批,但至今仍没能得到银行方面的有效落实。刷卡费率下调方案迟迟难以落地,其间的利益博弈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而矛盾的焦点则集中在银商之间的利益之争。
15 零售企业玩“跨界”
3月,以超市、百货为主,电器为辅的新华都高调宣布进军体育用品市场,并迅速开始行动——与瑞士体育零售商签约并成立新公司。新华都“进军体育用品零售”的新闻刚落地,合肥百大又抛出“开设安徽省首个文化用品的体验店”的宣言。
点评:沃尔玛关闭试水3年的新业态“惠选店”的争议平息不久,国美体育关店的消息也仅时过两个月,新华都就打出一张体育的“牌”,合肥百大则玩起文化用品,对于传统零售企业而言,相较于其对发家主业的投资热情的平稳,其副业的投资与经营一直新闻不断。而这种“跨界”游戏让业界人士看起来也有些迷茫,或许玩家本身也不是太清晰吧?
16 购物中心“去百货化”
4月1日,开业不满两年的中粮朝阳大悦城和主力店永旺百货解约,永旺百货所占2万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成为100多家国际时尚品牌零售商的群聚之地;无独有偶,广州中华广场清退其主力百货店中华百货,替换为众多时尚品牌的集合店;港汇广场清退港汇新翼百货;上海中山公园龙之梦购物中心清退龙之梦百货……诸多案例均为购物中心与百货的“情缘”已尽的现实提供了佐证。
点评:百货业发展的整体低迷气象,使这一曾是购物中心的主力业态,如今也开始不受“待见”,尤其是北京朝阳大悦城与永旺百货的解约,更让业界有人断言,购物中心去百货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其实“去百货化”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以偏盖全,更多购物中心里的百货是在调整、变革,因此说是“去百货”,不如说是“玩转百货”。
17 超市集体“瘦身”
5月21日,百佳在上海古北开设的首家高端超市TASTE关门谢客,同时该超市宣布在华南地区开设“紧凑型中小超市”新战略:未来3年广州将开出50家中型超市,华南地区最终开到500家。无独有偶,今年3月上任的沃尔玛中国区新任CEO高福澜也宣布,将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推广中型超市,尤其密集布局三四线城市;卜蜂莲花未来五年推出的“千店计划”,其中主力军即为中型超市。
点评:2012年可以说是零售企业的“瘦身年”,在租金、人工成本上涨,电商冲击,零供矛盾纷扰下,超市的大店模式正饱受煎熬。因此,零售商一方面试水高端超市寻求多元化转型,另一方面则开始集体“瘦身”,纷纷向中型超市渗透。从商业的发展规律来看,这样的转型或许能给零售企业创造一片真正的天空。
18 家电企业竞逐多元化
从年初开始,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就在编织一张更大的网络,这使公司名字里的“电器”概念已无法容纳全部业务。苏宁早已宣布进军百货业务,开设乐购仕生活广场,新开及改造的苏宁EXPO旗舰店也会从3C产品延伸至餐饮、家饰、日用百货。易购除卖家电、消费电子、图书外,甚至还提供酒店、机票预订服务。“两会”期间,张近东公开表示,未来10年,苏宁电器将不再是传统家电连锁企业,而要做中国的“沃尔玛+亚马逊”。而它的老对手国美电器,虽然没有改名举动,但黄光裕已对国美传递了快速变革的声音,与苏宁的方向异曲同工。
点评:一向以静制动,坚持做实家电业的苏宁电器今年开始一反常态,业态结构迅速膨胀,是零售多元化的大势所趋,还是低迷的经济环境让苏宁也开始心中无底?不管是哪种原因,两大家电企业的同时变革至少传出一个信号,家电业或许真的已经江郎才尽,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两大企业选择了后者,但是对于一个根深蒂固的家电企业来说,要想引爆一片多元市场恐怕绝非易事。
19 家得宝完败中国
9月13日,作为美国仅次于沃尔玛的第二大零售商、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超市家得宝正式对外宣布,关闭其在中国的所有七家大型家居建材零售商店。业内普遍认为,这标志家得宝全线退出中国市场。
点评:家得宝关闭了在中国市场的所有实体店,家得宝的失败退出并非偶然,或者说市场早已给家得宝发出过警示信号,但家得宝对此却漠视不闻,究其原因一是家得宝的组织体系中缺乏一套如何防止和修正错误的管理机制。二是家得宝中国的决策阶层、管理阶层缺乏敏感度。虽然家得宝的出发点也是好的,想从源头上通过制度创新或者设计来既尊重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又能够促进消费者的理性、进步与成熟,让整个行业的发展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中,同时自己也能够从中受益。然而却忽视了中国消费者互动购物、快乐购物的习惯,这反倒使其没有处理好自己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行为不敬畏、不尊重的结果。因此,不听市场的话就只有退出市场。
20 购岛风波砸碎日企在华梦
9月,日本政府公然以“购买”的方式企图将钓鱼岛“国有化”,致使中日钓鱼岛争端日趋扩大,国内多地发生的反日抗议游行及抵制日货活动使日本在华零售企业遭遇“寒流”,损失惨重。媒体报道称,所属永旺的吉之岛超市曾一度关停广东等地的40家门店。在北京,华堂商场、7-11便利店、优衣库等日资零售企业在“九·一八”前后的敏感时期,以“为员工和顾客的安全考虑”为由,闭门歇业。而吉野家、味千拉面、将太无二等名称“疑似”日资的餐饮企业,则纷纷悬挂五星红旗以“验明正身”,澄清“血统”。另有报道称,威海、青岛、南京、南昌、西安等地的日资服务贸易企业业绩出现显著下滑,即便开门营业,一些日资商城的客流量也比往日明显减少。
点评:中国零售市对于日本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寓,然而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闹剧导致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印象跌至谷底,抵制日货、拒绝日式服务的风潮渐起,给日本零售巨头在华“捞金”的美梦泼了一盆冷水。这一状况无疑大大打击了日资零售企业的在华拓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