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7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实施土地复垦整理 提高耕地效率效益

北京市顺义区张镇党委书记 洪全

  保护耕地,坚守红线是底线,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是目的。如果耕地利用效益低,则违背了“坚守”目的。当前,张镇耕地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农田设施逐年老化,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影响收益。二是为保障河西镇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给张镇的耕地大多为荒坡地,质量 低下。加快实施农村土地复垦整理,尤其是加快利用占补平衡的耕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收益,非常迫切。

  基本情况 

  张镇位于顺义东北部,处于浅山地带,总面积54.35平方公里,辖29个村,耕地4万余亩。近些年来,张镇农田基础设施逐渐老化,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一)耕地基础设施薄弱,亩均效益低。全镇70%的农业基础设施自20世纪80年代安装,至今未更新。一是地下灌溉管道远超15年使用期限,存在“跑、冒、漏”现象。二是顺义地下水位下降,20多年前建设的水井早已干涸。三是机井配套30KVA变压器不能满足灌溉用电需求;每100至150亩耕地共用1眼机井,灌溉周期长。设施老化落后,导致亩均产量低。以小麦为例,张镇平均亩产700斤,亩效益275元,低于全区耕地亩均效益。

  (二)耕地指标趋于饱和,建设用地少。随着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河西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征地数量也随之增加。为确保全区用地占补平衡,张镇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复垦项目。2006年以来,张镇先后通过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新增补充耕地指标1343.85 亩,为重大项目落户顺义作出了贡献。目前,全镇耕地指标趋于饱和。

  (三)占补平衡土地闲置,有待复垦利用。全镇能用于占补平衡的1.49万亩耕地,均为废旧鱼池、废弃果树地、坡岗地等闲置土地。虽不能直接用于种植,但却具备复垦潜力,只有平整、添置农业基础设施,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四)现代农业水平较低,有待连片整理。现代农业大多以机械化、规模化为基础。全镇70%的耕地虽已连片、规模生产,但仍有30%的耕地七零八落,比较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导致耕作效率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低。

  主要做法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镇积极联系国土分局,启动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2006年至今,张镇通过申报、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共争取资金4343.12万元,涉及村庄14个,开发整理土地1.04万亩,新增耕地1343.85亩。既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效益,又为全区用地“占补平衡”作出了贡献。

  (一)项目内容。一是土地复垦:指对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损毁的土地,如废旧鱼池、果树地、坡岗地、低洼地等,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增加耕地面积的活动。二是土地整理: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二)项目实施。1.包装项目。一是摸清全镇土地利用情况,统计土地利用率低、设施不完善、具有开发整理潜力的地块,建立《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册》。二是编制《项目规划设计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向市、区国土部门申报项目。2006年至今,张镇共包装项目4个,涉及14个村,共新建机井31眼,更换变压器20台,修田间路3.46万平方米,铺设管道3.72万米,栽植树木1万余株。2.统筹实施。依据《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册》,以项目形式逐年申报实施,力争2011年底前申报完毕,2015年底前施工完毕。目前,张镇申报的4 个项目,涉及14个村,其中8个村施工完毕,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耕地收益提高,另外6个村正在施工。3.加强管理。一是加强质量管理。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工程施工、监理单位,保证施工质量。安排专人监督施工现场,配合监理公司保证施工质量。二是加强资金管理。资金使用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安全高效。

  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闲置土地利用率。全镇共复垦1453亩闲置土地,新增耕地1370亩,如利用新增耕地种植小麦、玉米,年可增加产值76.7万元。

  (二)增加了耕地生产效益。通过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共为农户铺设喷灌管道3.7万米,每100 亩农田打机井1眼,每眼机井配备50KVA变压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作物亩产量提高。以贾洼子等7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实施项目前,亩产小麦700斤亩效益275元;实施项目后,亩产小麦1080斤,亩效益383元,每亩净增收益108元。

  (三)夯实了现代农业基础。一是拉动农业总产值上升4个百分点。2010年张镇农业总产值5.78亿元,同比增长10.1%,比2006年增长56个百分点。二是改善了农业耕作方式。土地复垦整理后,原有的梯形耕地、坑洼耕地移为平地,弯曲的耕地切弯拉直,单位田块面积扩大,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了耕作效率,减轻了农民负担。三是奠定了设施农业发展基础。利用复垦整理后的土地,可以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等设施农业,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带来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后续管护。虽然土地复垦整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耕地面积,但却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现象,存在变压器、机井等设施管护责任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个别村出现设施丢失和破坏等现象。为确保整理后的土地和设施长期、有效、稳定地发挥效益,必须加强后期管护。一是加强宣传。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引导农民自觉爱护、正确使用设施。二是建立机制。建立“村集体管护、镇政府监察”后续管护机制。各村成立管护组织,定期巡查、维护设施,确保不耽误农业生产。三是实施考核。将土地开发整理后续管护与土地资源保护管理考核挂钩,明确各村党支部书记是设施管护第一责任人,组织开展管护。四是用好资金。争取相关部门给予镇农田设施管护的资金补贴,用于加强土地复垦整理后续管护。

  (二)统筹协调,合理分配新增耕地指标。通常情况下,土地整理后,会产生3%-5%的新增耕地;土地复垦后,会产生90%的新增耕地。如对梯田、弯曲耕地、地块之间沟渠的整理,以及废旧鱼池、废弃果树地的复垦,都会增加新耕地。如果实行“土地占补平衡”后,将新增耕地指标部分留给项目所在镇,增加占补平衡镇级可利用耕地指标,将可预留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三)综合开发,增强土地复垦整理实效。一是将土地开发整理与农业机械化生产相结合。目前,农村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型农业机械较缺乏,农忙时节,各村、户都租赁机械或相互调配使用,往往耽误农时。土地开发整理后,可以按照单位面积土地配备农业机械,有效提高农作物收种进度和效率。二是将土地开发复垦项目与农田管理相结合。实施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后,新增耕地作为“新地”,地力薄、产量低,在土地分配时,个别农户存在疑虑。如果在土地复垦后,能够统一为新增耕地补充肥料、增强土壤营养,将会为农户耕种提供便利。如果把为新增耕地旋耕和施肥纳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举措。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