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播下了信用合作的种子,才有了今天的农村信用社。”佟铁顺的语速突然慢了下来,“这之后是农民培育了它,提供了土壤、提供了水分,党和国家给予了阳光,它才能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生根发芽。”
“现在,农村信用社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了,就必须回报社会。”佟铁顺说,“因为农信社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是社会这个环境造就了农信社。”
“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细致的调研,这是没的商量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佟铁顺从办公桌上的一摞资料夹中抽出了一本白皮笔记本。“来看看我们的调研笔记。”他说着,把笔记本翻过了一大半,本子上的黑色水笔字迹密密麻麻。
理 念 ——种子花开 回报大地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自成立至今,已将满6个年头。6年里,佟铁顺的调研笔记不知已经记满了多少个这样的笔记本。随着调研笔记一页又一页地翻过,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揭开了崭新篇章。
截至2011年6月末,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含农商行、农合行)资产总额2238.09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128.86亿元,各项存款1631.59亿元,各项贷款1268.46亿元,其中“三农”贷款825.82亿元,占各项贷款的67.2%,不良贷款约57.67亿元,不良贷款率4.55%,资本充足率8.71%,核心资本充足率8.79%,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38.45%,拨备覆盖率84.39%。
6年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存款增长1240.59亿元,年均增长26.88%,是2005年末的4.17倍。
6年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长1022.47亿元,年均增长31.44%,是2005年末的5.16倍。
6年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利润增长23.65亿元,年均增长54.46%,是2005年末的13.58倍。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2009年、2010年资产总额连续两年排位居区内金融机构第一名。
作为区域性金融机构,内蒙古农信已然拔得头筹。但内蒙古农信人的步伐却丝毫没有放缓,因为他们向前奔跑的动力并非只是自身的强大,而是一份与生俱来的责任感。
“60年前,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播下了信用合作的种子,才有了今天的农村信用社。”佟铁顺的语速突然慢了下来,“这之后是农民培育了它,提供了土壤、提供了水分,党和国家给予了阳光,它才能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生根发芽。”
“现在,农村信用社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了,就必须回报社会。”佟铁顺说,“因为农信社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是社会这个环境造就了农信社。”
在他看来,企业的成长过程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一样的,行为理念都应该是既为自己也为他人,实现共赢。任何人、任何组织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否则就失去了人生、组织实现其价值的意义。
“农信社作为共产党领导的金融企业,也要为人民服务。不要唱高调,也不要走极端。首先要把自己的思想打造好,树立起来要干什么、为什么干以及怎么干的行为理念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佟铁顺说。
行 动 ——相互协同 共同发展
经济环境决定着金融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需要金融的支撑,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作用。认清了经济与金融的辩证关系,内蒙古农信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着从经济到金融的发展理念。
“农信社的诞生就是因为当时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它。”佟铁顺说,“农村信用社为农村经济注入了血液——资金,注入了动力。”他深知,农村经济搞好了,农村金融就发展壮大了,农村金融越壮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培育的,所以无论怎么改革都脱离不开‘三农’,发展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这个根。”佟铁顺说,“我们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基于这样的基本原理,始终要按照这个基本原理,去打造农信社。我们的措施规划都基于这样的理念——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要千方百计地扶持、回馈,履行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为此,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三牧”的宗旨,着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6年来,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4587亿元,是前50多年贷款累放总额的1.5倍。其中发放农牧业贷款3187亿元,中小企业贷款1144亿元,各类就业创业贷款65亿元,助学贷款1.8亿元。
6年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用占全区金融机构14%的资金,提供了占全区金融市场90%的农牧业贷款,1/3的个私经济贷款、2/3的下岗再就业贷款和90%以上的生源地助学贷款。
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当好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主力军的同时,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对当地的经济信号时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洞察力,用宏观的眼光发现和捕捉发展机遇,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争取主动。
6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联社充分利用机构、人员、信息优势,做好以资金支持为主的内部环境:内设资金营运中心,专门负责为全区93家社员社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缓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资金余缺并存局面,发挥了全区农村信用社的整体优势,增强了全区支农支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带动了经营困难的农信社逐步走出经营困境。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佟铁顺说,“这就是个关乎理念的事——一个家庭,父母和孩子们互相之间,也要拉一把。这也是社会责任。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6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联社积极为基层农村信用社争取外部政策支持:向自治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争取财政税收、风险补偿、不良贷款清收、抵债资产处置等相关扶持政策;协调6个盟市政府出台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政策;与12家国内外、区内外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愿 景 ——润泽13亿亩草原
“要立足经济抓金融,更要跳出金融抓金融,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合作金融进步的良性互动。”这是佟铁顺的理念,是内蒙古农信社的行动指引,更是内蒙古信合人的努力方向。
2011年,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支持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宏大工程拉开序幕。
在这项工程中,内蒙农信将以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精神,规划远景目标,划分重点支持产业,确定重点生产模式和重点支持对象。
“这是个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的工程。”佟铁顺介绍道,这项工程需要充分发挥财政、信贷和社会资金三方合力。身为内蒙古农信社的引航者,佟铁顺把实施这项信贷工程看作是推动农信社“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一步,“我们要通过转变金融服务方式,促使牧民转变生产方式,而这又必将促使农信社实现信贷结构和服务理念的全面转变。”
今年2月18日开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支持全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牧民增收专家研讨会”,佟铁顺就奔赴锡林郭勒市和赤峰市进行调研。
他用食指按住调研笔记某一页的中间位置念道:“调研的时候我们发现,目前种马铃薯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的方式,‘种下去,锄锄草,能收多少是多少’。第二种是喷灌,一个喷灌设备一圈覆盖500亩,一年下来,一斤种子1.5元,种子450元,化肥450元,农药60元,机耕180元,浇水的电费130元——一个生产期是120天共浇水13次;每亩能收1000多元。价格正常的话,一斤土豆能卖接近7角,500亩地一年纯利70多万元。第三种是滴灌,地膜覆盖,机器种,更加节水。”
他抬起头来,提高了音调:“调研完了,我就想,牧区能不能使用这个技术,如果行,咱们就农村金融上手,希望财政也能上手。农民自筹一块,国家给些补贴是一块,农村金融信用评级贷款是一块。一户每年恢复500亩草场,那我们内蒙古13亿亩草场,都恢复起来是怎样的景象!”他期许着,也周密地规划着:由盟市级担保公司进行担保、旗县政府提供风险抵押金、草牧场作为贷款抵押,农信社信贷投放不设上限,全力支持。
“如果我们内蒙古的13亿亩草场都是水草丰美、遍地牛羊,我们的牧民能过上多么好的生活。”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佟铁顺的美好愿望。在他的精心部署下,这项运作缜密、风险可控,致力于“恢复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的信贷工程已经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