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多年来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一阶段是供销合作社各种深层次矛盾集中显现的时期,同时也是供销合作社改革力度最大、解决遗留问题最集中的时期。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供销合作社逐步化解了债务,摆脱了困境,走出了低谷。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的有力推动下,全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工作分类指导,经营实力、服务能力和发展活力明显提升,主要统计指标超过或接近历史最好水平,成功实现了以进为主的战略转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迈向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新起点。
一、深化改革之前供销合作社的经营状况
步入市场经济初期,供销合作社原有的体制弊端开始显现,传统分散的经营方式没有改变,整体实力不强,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冲击下,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更加突出出来,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连续大幅度下滑。从1992年开始出现全系统亏损,当年亏损0.82亿元。特别是1996年以后,随着市场变化及国家相继实施了化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供销合作社多年累积的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集中暴露出来。全系统580万职工,其中下岗、内部退养占了近一半;背负1394亿元的债务,其中:中央政策性亏损挂账265亿元,地方政策性亏损挂账255亿元,经营性亏损挂账874亿元,加之受股金风波冲击,全系统举步维艰。经营服务网点从95万个减少到42万个,商品销售总额从1997年开始下降,从6600亿元下降到6052亿元,同比下降8.3%,1998年同比下降14.8%,1999年降为4518亿元,同比下降12.4%,连年急速下滑,至2003年下降到3926亿元的历史最低点。与此同时,全系统经营亏损额迅速增加,1997年为79亿元,1998年为156亿元,1999年为134亿元,自1992年以来8年累计亏损447.8亿元,跌入低谷。
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国发[1999]5号),全系统开始了扭亏攻坚战,商品销售总额急速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2000年经营利润13.8亿元,实现了转折,开始了艰难的爬坡阶段。
二、当前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新成效
近年来,全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40号文件精神,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整体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供销合作社整体上迈入加快发展的良性轨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整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近三年来,全系统经营规模一年一个新台阶。2008年销售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9年突破1.2万亿元,2010年突破1.5万亿元,达到15636.97亿元,是2007年1.7倍,三年来年均增长18.53%,增速是总社恢复成立15年来年平均增速的2.9倍,是几十年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主要经营业务中,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3842.34亿元,消费品零售额4265.92亿元,农副产品类销售额2678.48亿元,再生资源销售额924.72亿元,均比2007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销售额8709.84亿元,中部地区销售额3865.96亿元,西部地区销售额2444.86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48.26%、108.98%和62.27%,全系统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
(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010年,全系统汇总实现利润172亿元,比2007年的增长70%,三年来平均增长19.4%。截至2010年底,全系统资产总额7118亿元,比2007年增长44.4%,所有者权益1588亿元,比2007年增长50.8%。在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全系统资产负债率保持稳中有降,2010年资产负债率为77.7%,比2007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
(三)组织人员状况明显改善
2010年末,全系统有县及县以上各级供销合作社机关2743个,其中,省(区、市)供销合作社31个,省辖市(地、盟、州)供销合作社343个,县(区、市、旗)供销合作社2369个。超过73%的供销社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超过75%的实现财政全额拨款,较大程度地解除了发展的后顾之忧。
从业人员逐年增加,年龄、知识等结构更加合理。2010年年末,全系统共有职工367.44万人,其中,实际从业人员196.58万人,比2007年增加47.28万人。实际从业人员中,45岁及以下133.44万人,占67.88%。大专及以上学历35.5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09%,比2007年提高6个百分点。
2010年全系统新增就业人员23.02万人,连续两年新增就业人员超过20万人,既满足了事业发展需要,也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四)企业活力日益彰显
近三年来,总社连续召开两次全系统企业工作会议,着力深化社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造和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本结构和产业布局,一大批龙头企业快速崛起。截至2010年末,全系统县及县以上社20708个法人企业中,全资企业9657个,比2007年减少2639个,参股、控股以及开放办社企业11051个,比2007年增加1556个。
联合发展、集团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系统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由2007年的61个增加到2010年的78个。企业集团的总销售额由2350.32亿元,增加到3596.74亿元,增长53.03%。其中,中国供销集团2010年销售额达993.8亿元,排在第一位。
经营服务领域得到拓展,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全系统建设项目总计6414个,项目总投资1390亿元,其中五千万以上的大中型项目522个。项目涉及仓储物流、产业园区、批发市场、加工制造、商品基地、房地产以及科研设施等多个新业务领域。
(五)基层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2010年末,全系统基层社21602个,全年实现销售总额3538.73亿元,利润11.6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77.8%和152.2%。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54817个,比2007年增长近一倍。村级综合服务站21.97万个,比2007年增加4.23万个,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庄稼医院、农产品专业协会等基层服务网点也都有较大幅度增加,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六)政策环境显著优化
国务院40号文件下发之后,目前已有24个省区市、近百个省辖市和200多个县市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对文件中的各项扶持政策进行了明确细化,有的还有所延伸和突破。总社还积极协调有关部委,并推动地方政府,使社有企业职工纳入社保、土地确权登记、县级以上联合社参公管理、政策性亏损挂账等长期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中央财政“新网工程”专项资金也由2007年的3.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亿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由2009年的0.4亿元增加到1.4亿元。在中央财政扶持资金的带动下,2010年各地对供销合作社的资金支持近20亿元。总社已与16个省区市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地方党委政府在“三农”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发挥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抓手作用。
(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