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宁,1964年出生于河北衡水。从小就喜爱民俗文化,对年画情有独钟,现任河北画院研究所秘书长,是河北武强年画艺人、文化传承人。
当记者踏访这位民俗工艺师的工作室时被满屋子的艺术气氛所包围:年画、皮影、雕刻、脸谱、泥塑、剪纸、水墨画。上面所呈现的人物和动物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年画最为古色古香。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的民俗文化展之中。张光宁说:“我非常热爱中国的传统年画。”他称武强年画是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奇葩。他指着“和气致祥”的年画,为我们讲解:“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者众则国安;异者众则国危。此天地之道,古今之道意。”并认真地给我们讲述这些民间艺术的悠久历史,我们不由地对这位文化传承人心生敬意。
从自幼的耳濡目染,到中年的文化回归,张光宁的年画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迫于生活,张光宁曾间断了年画研究这条路,走上了拥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岗位,但对于年画的喜爱却始终如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强烈。2003年冬天,张光宁从企业改制中走了出来,怀着对年画的热爱,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骑摩托车从石家庄到武强博物馆一口气跑了148公里的路程,细品了每一幅年画作品,体会到武强年画的博大精深,并找到博物馆馆长戚建民深入探讨年画知识,从年画的文化内涵、构图创作、材料创新、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学习与研究。
其间张光宁发现这一来自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文化已不为我们年轻民众所了解和接受,已经产生了文化断层。于是他收集、购买和通读了大量的年画书籍,与各地民间艺人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学习,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走入全国各地的大学文化校园,讲析“中国传统年画的文化解读与艺术赏析”,使师生们了解到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传统年画是老百姓思想的真实写照,是一种民间群体生态艺术。它的历史背景所反映的是:“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报恩思想和敬老爱幼、三纲五常的道德规矩”。凭借对英语的精通,他向国外宣传我国的传统年画,并从中看到了商业利益。“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能从中得到收益”。说到这时,他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希望可以把武强年画做大做远,做深做强。
张光宁介绍,河北武强年画有近700年的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如农耕历法、宗教信仰、传统礼俗、文学历史、戏曲故事、风土人情、时弊讽刺等。武强年画最吸引他的是强烈对比而又和谐统一的色彩。构图饱满、线条粗犷、形象夸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刻版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刚柔相济,线条稳健、流畅、奔放、生动,粗中透细,拙中见巧,呈现一种古朴稚拙之美,是一部反映河北民间万象的百科全书,被形象地称之为“东方圣经的图解”。
通过几年的努力践行,张光宁先后寻访了全国十几个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山西平阳、陕西凤翔、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重庆梁平、湖南滩头等,探寻中国传统年画的起源、全国各地年画的文化差异、各地年画的当前生态等,同时收藏了大量的各地年画作品,并且建有自己的年画作坊,制作、生产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并不断探索创新,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年画。他告诉记者他以后会以文化大讲坛的形式解读传播中国年画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做年画文化展览来使广大民众欣赏年画的美丽,走入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与世界各族人民共享这一美丽的民族艺术。
从与张光宁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武强年画的艺术成就完全可以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创造的类似成果相媲美。再对这些古老年画重新审视后,记者发现,经过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武强年画,对过去人们精神上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年画本身。现在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民俗元素和它蕴含着的深厚文化底蕴?在今天,实际上像日本、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家更重视收藏我国的传统民俗年画,而在我国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年画已经慢慢远离现代生活的轨迹,现在的部分年轻人既读不懂传统文化元素,也对其不感兴趣,盲目的去追逐西方的潮流文化,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张光宁认为,民间群体生态的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只能陈列在博物馆之中,这样下去民间艺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于消亡,而过分的保护就是可怕的扼杀。
记者认为民俗艺术文化应回归自然,回到老百姓的生活里,与新时代的元素符号重新组合,创新,传承下去,融入到现代文明发展之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