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5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韵

玩 偶

  毫无疑问,面对眼前的一杯茶,我的想法绝对和古人背道而驰,他们是遗忘、让短暂的时光在渺渺升起地雾气中失去痕迹,而我却是为了追寻失去的记忆,用星点残片拼凑出那年春天。

  按说生在茶乡,也喝了几十年的茶水,虽说并未系统研究过茶俗、茶礼,耳听目染还是有所接触,但面对时下的争论,我多少还是有些迷糊。同样一杯茶,在世俗的意义中泾渭分明、鸿沟深深。形而上的学院派,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动中,间接引申出精神和艺术的境界,以求达到超凡脱俗、天人合一,进而追求物我两忘的无上化境。而形而下的世俗中人,更推崇其实用功能,一碗入喉,去累解乏。但放下争议,他们对于茶也都有着几乎相同的评判标准:色、香、味,三位一体,不同的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前后顺序略有变化。

  这一年是清嘉庆十二年,距今已一百四十余年了,历史就是这样一些小感觉拼凑出来的斑驳长卷,夹杂着几多失落、几多兴叹。“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这两句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词,就此让紫阳人世代享用不尽。

  望着身后满载茶叶的货船平稳地穿过险滩,兴安知府叶世倬多少有些欣慰,沿江两岸菜花盛开,一片金黄,香风熏人,船家也算善解人意,采来江心碧水,于舟中烹煮出节前采制的紫阳绿茶。美景入目,香茶入口,兴致大增,不由得诗性大发,吟到:

  桃花未尽开菜花

  夹岸黄金照落霞

  自昔关南春独早

  清明已煮紫阳茶

  我不想揣测荡舟之上叶知府的感觉更偏向哪条线,但对一位杂事缠身的百姓父母官来说,我想他更需要的是一杯茶的醒脑、提神,将纷乱的思绪理出清晰的条理。

  自打立春,叶知府一直忐忑不安,抛开繁杂政务,专发催贡公文不计,另私函一封,着家人当面送达,叮嘱紫阳知县切切不可懈怠岁贡之事,不惜暗下许诺,以期圆满此事。清明细雨散落庭前,叶知府望着半空中微风驱赶着片片薄云,暗自思量,天遂人愿,这半日晴半日雨的好天气正适合新茶萌发,想必今年的茶事一定不错,但眼见为实,猜测为虚,总觉得心中石块悬而未落,踌躇许久,终于痛下决心,定要到茶叶产地实际暗访一番,于是就带着师爷乔装打扮,溯流而上。

  “陕南唯紫阳茶有名”,自清开朝以来,在当地文人的一番鼓噪下,紫阳茶列入上贡之物。贡品也称为贡赋,据《禹贡·疏》载:“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简单点说就是:凡一方的土特产,要将最新、最好的向朝廷交纳,供皇族使用。世人只知道这是一份天大的荣耀,却不曾想过,看天吃饭,这同样也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随时都有落下的可能。紫阳在上古巴国时期开始产茶,西汉时期出现茶叶贸易,唐朝时山南茶列为贡品,作为金州“土贡”,而紫阳则是山南茶的主要产区,宋、明时期以茶易马,成为献给朝廷的山珍。陕南茶不仅作为宫廷官吏享用的天然饮料,也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陆续进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饮食之中。明代颁布推行《茶法》,朝廷实行以茶易马,巩固边防,刺激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忙景象,外地茶客越过集散地茶商们的层层盘剥,直达紫阳。我能现象当时的景象,汉江上百舸争流、往来如梭,茶马古道上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产茶区的水陆码头人头攒动,茶商爆满,整个空气中都洋溢着茶香笑语。后因茶税苛重,民不聊生,竟出现了拔茶植桑的现象。再加上自清嘉庆元年冬月白莲教在境内起事,嘉庆二年五月湖北襄教军入紫至嘉庆八年秋,教军余部在二州垭、火烧湾一带,全部被歼,乱事前后颠簸八年,动乱给当地经济造成极大的伤害。

  到了宦姑滩,弃船上岸,叶知府扮作外地茶商,仔细走访了当地的茶贩、茶农。作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质朴地山民用勤劳的双手渡过一次次艰险,此时满山遍绿、茶歌飞扬,茶事已元气恢复,渐有超过往年的势头,叶知府这才算松了一口气。又见到了县衙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信票”:“为贡茶事,案奉各宪檄饬查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等因奉此,合行催办,为此仰役前往,协同该处乡地,照依后开各数目传喻各茶户,遵照上例,作速采办细嫩上好茶叶,务于二月内照数送,当堂领价,以凭申解。该役等不得籍端索延,致干重处不贷,毋违,速速须票。”读罢公文,叶知府心中大慰,看来倚任之人尚可深信,紫阳知县算是一位能臣干吏,软硬兼施,按照规定的数量、质量、时间,下达向朝廷上解“贡茶”的钦命,所列条款事事俱到人头,不仅列出收购上贡支付茶价的方式,还规定了衙役需注意的事项及责罚……

  翻开紫阳历史,我们能看到许多这类关于茶的轶事,剔除诗意,我想起朋友对这一事实的客观评价:“官商贸洽方式,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形象策划和营销手段,不能概定为茶文化。”任何一种文化必将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是一条亘古不灭的真理,茶文化只有在继承中去其伪饰,大众广泛参与其中,走出适合当下发展的新路,与平凡中慢慢体味他的灵性和包容,才会使一种文化得到可持续地传承和发扬。

  “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