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5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拥抱“后ERP”时代


  ERP系统风靡10多年,现在似乎正逐渐失去其魅力。过去的几年,围绕着ERP是否已死,业界着实展开一番激辩。ERP是否已经死去?因为对“死去”的理解不同,直到今天,辩论中的哪一方也没有完全说服另一方。

  但在这番口水战中,衍生出一个新的词汇——“后ERP”,而我们身边的ERP似乎也在被重新定义。

  

  “后ERP”的使命

  对于ERP,有业内人士指出:并不是ERP已死,而是大型的ERP部署已死。因为历数整个市场,愿意上ERP的已经都上了,剩下那些没有上的也是不打算上的。特别是国外市场,高端ERP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饱和市场。对于国内市场,ERP也已经度过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后面的衰退期也或是创新带来的新增长。

  我们能看到的是,有多少人从ERP知道了CRM、SCM、her;又有多少企业从ERP切入开始企业管理信息化。业界议论纷纷:单纯ERP系统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下一步将进入包括ERP在内的企业管理集成解决方案新纪元。

  如今再提起ERP,我们发现,它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代号,代表着包括ERP、CRM、HR、财务管理等在内的整体企业管理方案。从某种意义上,ERP真正地回归其本意——企业资源管理。人、财、物不正是企业的资源,是ERP系统管理的对象?

  “前ERP时代”是讲究概念的时代,很多企业都在实施ERP。Oracle大中华区应用软件业务副总裁卢汝文在回顾ERP发展时谈到,ERP的整体实施和步骤应该不断改善。“ERP进入中国已经10多年了,现在可以进入‘后ERP时代’了。”

  卢汝文认为企业按照自身需求,制定清楚的项目实施目标,知道实施后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以及投资回报,只有当企业有了清楚的目标后,再选择实施ERP中的哪些模块,进行标准实施,项目才能成功。

  “此前的ERP系统都是庞然大物,需要企业花费三五年的时间才能实施好。但是,三五年过去了.我们国内的100强.国际上的100强都在变化,每个产业也在发展。如果一套ERP三五年才能实施好,市场怎么会等ERP如此漫长的实施时间。”卢汝文补充道。

  而经济危机下,企业越来越强调实施周期要短,首先实施企业的重要环节,梳理清晰的业务流程,实施标准模块。但是,卢汝文也强调,分步实施不等于没有整体蓝图,在分步建造,快速实施,交付客户使用后,再继续实施.这个做法可能将重新界定ERP。

  

  抛弃“微创新”?

  中国企业以信息化实现管理变革与业务创新的提升历程,一直伴随着企业与软件厂商的博弈:首先,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基础较为薄弱,是“软件厂商带着企业走”。此后,企业对信息化有了较为成熟的认知,提出变革的需求,于是就由“企业推着软件厂商走”,但基于传统工业时代的软件工程思维,软件厂商难以迅速跟上。

  国家发改委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科技部现代服务业专家组专家柴跃廷表示,企业不断产生的各种变化与信息系统对此作出反应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许多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常常削足适履,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把原本动态鲜活、丰富多彩的企业生态,生硬纳入一个僵化、静态迟缓的物理系统,以致无力解决“时差”日益拉大的困境。

  《2009-2010年中国管理信息化自主平台市场研究报告》中指出,未来企业信息化将向管理软件全面整合转变:包括ERP同CRM、PDM、MES等内部软件的进一步整合,ERP同电子商务、SCM、协同商务的进一步整合。这个整合的目的是使得企业的所有管理软件能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将得到加强,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企业供需协作。

  仔细分析业内的平台化策略,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IT技术人员打造管理系统的非自主平台,它的策略是提供模块化的构件,企业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部分替换调整;第二类是能让管理人员和业务专家打造管理系统的完全配置化的自主平台,由于其不需要编写代码,极大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自主权,颠覆性创新的特性更为突出。

  对此,博科资讯副总裁孔德培表示,“软件不等于模块的组合,软件是要有思想和灵魂的,是要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需要的不是模块,而是需要通过信息化解决企业个性化问题。”

  在孔德培接触的大量客户中,带有行业特征、个性化需求强烈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它们或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提升优化,或需要信息化支撑商业模式创新,或需要应对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是选择‘成衣生产’还是‘量体裁衣’,结果不言而喻”。 (任亚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