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魏国大梁(今开封)人,是春秋四公子之一平原君的门客。四公子是以礼贤下士闻名那个乱世的,他们把天下有学问有特长甚至有特异功能的人,尽收囊中,互相攀比谁比谁的门客多,谁比谁更贤德,同时也有炫耀之嫌,反正是王的兄弟,有的是钱。毛遂在平原君众门客中属于末流,但他是个有心人,知道怎样经营自己。
毛遂的机会来了。《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秦国的军队里三层外三层铁桶一般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团团围住,赵国危在旦夕。为解救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外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原君在他的门客中挑选20名做随从。选来选去挑出19名,平原君有些烦躁。正在这时,毛遂走到近前给他请安说:“如果公子不嫌弃在下,愿随公子前往楚国。”平原君上下打量眼前这个年轻人,吐出一个字:“你?”“我叫毛遂,在公子门下三年有余。”三年的时间不算短,虽说侯门深似海,可出出进进也总该混个脸熟吧?平原君对毛遂却没有一点儿印象,语气之中不免有些轻慢:“我很重视人才,你在这儿这么长时间,如果有过人之处,早该像针锥那样从布囊中显露出来了。我去楚国求援,不是免费旅游。你还是留在家里吧。”
毛遂很理解平原君的心情,如果不是国运垂危,他本不是刻薄之人。他朗声:“不是我不显露自己的才能,而是一直被边缘化了,没有被真正装入囊中,纳入‘后备干部’的名单。非常时期选拔人才,请公子打破论资排辈的常规,相信我会脱颖而出的。”这小子出口成章发明“脱颖而出”这个成语,看来不是等闲之辈。平原君点了点头。
楚王知道平原君的来意后,三缄其口,内心波澜起伏,强秦避之唯恐不及,赵国是盟友还是亲戚……时间可不等人,清晨之后就是日暮。门被毛遂推开了,大家从谈判胶着状态中回过神来,眼睛齐刷刷聚焦在已经来到大厅中间、一手按着宝剑直视楚王的这个年轻人。“大王,楚赵联合抗秦势在必行,这只是两句话便可以议定的事情,可是,从早晨到现在总也议不出个结果来,这是为什么呢?工作效率也太低了!”“你是谁?太无礼了!”楚王大喝。“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楚国见死不救,不够朋友。我现在告诉你,眼下在这十步之内,你国大没有用,你人多也没有用,你的性命就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霎时,楚王被毛遂“雷”住了。
毛遂并没有动粗,而是站定脚跟侃侃而谈,从“国际形势”到“战略方针”,鞭辟入里口若悬河陈述利害关系。楚王的脸色渐渐缓了过来,大脑里飞快做一番权衡,决定解救赵国。
毛遂自荐,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名垂青史。机会和名声是把双刃剑,又一个机会到来了,燕国围困邯郸,不知是出于名人效应还是别的原因,赵王拜毛遂为将。毛遂说文武有别啊,赵王坚持,结果可想,赵军大败。文人自有文人的气节和固执,毛遂挥剑自刎结束其短暂的一生。
从自荐到自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赵王应该负“领导责任”。
(据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