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许均开:为忠诚信仰呐喊高歌
——记原中国稀土公司党委书记、88岁离休老干部许均开
周钧 刘占行

  许均开(右)与来访者同唱《国际歌》

  近日, 2011品牌中国(女性)电视慈善颁奖晚会在京隆重举行。随着清脆的“破壳”声之后,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艾丰,品牌中国产业联盟执行主席、中国企业家杂志社首席顾问、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常务副理事长刘东华,2011年度达沃斯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全国青联委员、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等“老中青”黄金组合以及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名誉主席、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品牌中国产业联盟顾问、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黄晴宜,中国女企业家协会会长朱蕤共同开启了“化茧成蝶”的晚会。(闫欢提供)

  抗日义勇军的“神鬼战士”

  许均开1924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饶阳县寺冈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上世纪初,许均开的父辈兄弟四人迫于生计艰难闯了关东。“9·18”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了全东北,对中国人进行残酷的奴役,许均开的父亲和大伯都在日本人的工场里做劳工,牛马不如,劳工们病了无钱医治,就在地上挖一个坑,用柴火将坑内烧热,然后人蹲进去用热气发汗,以这样的方式驱走病魔。许均开的大伯被日本人折磨致死,父亲生了病也进了地热坑,谁知一进去就没见出来,等人们发现以后人已死了多时了。难友们往坑里填上土就地掩埋,连个卷席都没用。那时小均开也在东北,日本关东军为了统治东北,实行惨无人道的“亡国灭种”,对成年男子和未成年男童注射绝育针剂企图灭绝种族。均开是许家四兄弟中唯一的一根独苗,得知这个消息后,许均开的二伯和老叔在难友们的帮助下,利用一个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逃了出来,一路讨要回到饶阳。不久,“七七”事变爆发,整个华北沦陷,饶阳县的共产党人奋起抗敌,组织民众成立了饶阳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的军部就设在寺冈村,其中一位领导人是许均开的本家,按辈分还应该叫许均开为叔,许均开想起自己的父亲和大伯的悲惨遭遇,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就找到这位本家要求参加义勇军。后来成为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另一位领导人见到瘦弱矮小的许均开,又想到许家就这么一根独苗,就对许均开说:“你还没有枪高呢,等几年一定带你去杀鬼子。”可许均开却不依不饶,他们没法儿,只好答应让许均开利用自己矮小的身体条件,做义勇军的交通员,为义勇军传达作战命令,传递情报。从此,许均开在不到14岁的时候就加入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辱、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小均开非常勇敢,而且聪明伶俐,经常穿越在战火中,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像泥鳅一样神出鬼没,每一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被战友们称为“神鬼战士”。平时小均开就组织伙伴们成立儿童团,为义勇军站岗放哨,防奸反特,成了义勇军的得力助手。后来义勇军被编入河北游击军,开赴到南线作战,许均开留了下来转入地方政府工作。1941年3月,18虚岁的许均开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中国西北工业的奠基人

  1954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全面开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军队和地方党政抽调一批干部充实到工业战线上来,时任河北定县地委机关党委书记(正县级)的许均开名列其中。他们先是被集中起来进行学习,许均开被分到东北。这是一片让他铭心刻骨的地方,这里埋着他的仇恨,埋着他童年惊悚的记忆,若不是因为建设新中国的需要,他一辈子都不想再踏上这块土地。而现在,当许均开再次踏上这块已经离开了20年的土地时,却感到有一股亲切而又奋勇的情愫扑面而来,他为能够到这里学习建设新中国的知识和本领而兴奋。他被安排到大连学习化工。

  许均开少时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也算是识得几个字,后来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文化,但那点“水儿”应付农运工作本来就不富裕,如今要搞工业,还是从来就没见过的化学工业,就更显得捉襟见肘了。因此,许均开先从文化关攻起,简直到了拼命的地步。到了结业的时候,文化水平也达到了当时的初中毕业水准。1956年,许均开被分配到国家化工部驻兰州的第一机械安装公司任副经理、党委副书记,副局级,跨进了高级干部的行列。1961年,许均开调任甘肃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调冶金部白银金属公司,任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民兵师政委。这期间,苏联援建项目中有56项落户甘肃,许均开承担了全部项目的基建工程建设。特别是在苏联撤走专家的情况下,许均开领导工人们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精神,硬是在大漠孤烟的沙土地上将这些项目一一建成。1973年8月以后,许均开先后担任冶金部903厂和中国稀土公司党委书记,一直到离休,都是在和稀土打交道。

  稀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很多高精尖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起着重要作用,素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尤其在军事方面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能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诸多高科技的润滑剂。稀土科技一旦用于军事,必然带来军事科技的跃升。

  中国占有世界90%的稀土资源。最初,我们并不知道稀土的珍贵,有一次日本人要买包钢炼钢后的废矿渣,出的还是好价钱。外商狡猾,花钱买废渣,这东西肯定不一般,先别卖。周总理知道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加紧研究,于是便知道了那些废渣里含有丰富的稀土元素,更知道了稀土的金贵。许均开当时所在的903厂接到一项任务,建设生产5种成分稀土的车间,这5种成分稀土是要用于制造卫星的,上级要求在120天内完成。他们拿着图纸来到工地,面对的是一片荒漠戈壁,120天搞出一个生产厂子来,似乎是梦想,但当时他们看着这一片黄土,想的只是120天必须完成任务。这就是我们的老一代建设者们。仅说一事,窥斑见豹。

  配套工程有一个烟囱,巧了,这个烟囱的高度也是120米,建筑单位说建成需要4个月。整个工程120天完成,你只给垒一个烟囱?可人家说的也不是梦话,那时的建筑技术也只能这样,许均开得另想辙儿。一天,许均开在厂址里查看,一抬头看见眼前的这座土崖基本上是垂直状态,高度也差不多,一个灵感顿上心头,依山就势,凿土开槽,外砌砖壁,不就是一个烟囱吗?把想法和其他领导一说,大家也都是茅塞顿开。方案确定以后,厂党委号召男女老少齐上阵,十来岁的小学生也每人背四块砖,就这样,这个烟囱几乎是用家属的力量建成的。那边的车间厂房,就更是抱着拼死的态度,哪怕累的吐血也要绝对保证按期完成。结果109天上验收合格,随即投入生产。903厂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创造奇迹,中国稀土工业也在许均开这样一代建设者的手中一步步走向辉煌。共和国的领航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曾亲切接见许均开,对一代建设者们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褒奖。

  小区里的“老雷锋”

  许均开离休时组织征求他的意见,提供了北京、包头、石家庄三个休养之地,许均开选择了回家乡,归入河北省老干部局。当时省里离休干部休养所还没建成,就在石家庄城北一个刚划入城中村的地方找了一所房子,许均开二话没说就搬了进去,一住就是28年。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城区,周围鳞次栉比高楼林立,这个旧式五层楼居在其中显得破旧寒酸,许均开却始终乐在其中,每天与楼里楼外的邻里们有来有往有滋味地住着。

  要说许均开是一个从农村来城里投奔儿女的老农民没人怀疑,要说他是一个上世纪4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式的正厅级离休老干部人们肯定不信,但说他是一个为别人总有做不完的好事的“老雷锋”却是众口一词的。在许老家简易的沙发下面有一个大抽屉,里面装的是钳子、扳手、改锥等工具,这是他随时随地为小区邻居修理水管、灯路、门窗而准备的,在这里他是集电工、木工、管工、钳工等于一身的“全能修理工”,全是无师自通,有求必应,比服务公司都准时,都周到。做了这么多年,手艺又这么好,一小青年见了问许老一次收多少钱,老人笑着说不知道,没收过。女儿抱回来一台旧电脑,说是让老人没事鼓捣鼓捣消个闷儿。不想老人还真是喜欢上了,80多岁的人到处求东拜西,甚至和“网络少年”交上朋友,学会了上网,还有下载。经常“趴”在网上查阅,看到有用的就下载,然后分门别类整理,把有些生活类常识性的打印成册,分发到各家各户,就连学生考试的练习测试题都有。一次,许老去银行取钱,回来后发现多了30元,马上返回银行,可银行人下班了,第二天一大早银行还没上班许老就来等着,把钱退了回去,让银行工作人员特别感动。邻居心疼许老,说钱是该还回去,可也用不着这么着呀,天多冷呀,要是被冻个三长两短的可值不当。许老说,凡事都应该多替别人想想,你想那位算错了帐的小姑娘该多着急呀。记不得有几次,老人遇到问路的,怕自己岁数大了说不清楚,就左拐右拐地把人家送到门口。邻居担心这样会不安全,许老说送佛送到西,帮人帮到家,说不清楚等于没说嘛。有一回,小区里几栋楼一到晚上就停电,许老去修了几次不见效,才知道原来不是这儿的问题,许老就一连几天区里、市里、省里的电业部门找了个遍,终于把问题解决了。邻居们看了真心疼,许老却说我是老干部了,好说话……

  家有老,是个宝。可谁家都把许老看作是自家的“老宝”。当一些不明就里的人看到这个总是穿着一件老式蓝布“军干服”、头戴一顶栽绒帽的老人东奔西走忙碌奔波的样子就会问,这老人是谁家的乡下亲戚?小区的人听了,一脸的不高兴。什么乡下亲戚?人家是老八路、老党员、正厅级离休老干部,是俺小区的福星,是俺们这里家家户户的老宝贝。说完又一脸的自豪:电视里宣传老党员、老干部杨善洲,其实杨善洲就在我们眼前。

  大公无私的红色老人

  许老近90高龄,却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腰不弯,虽然个子不高,但敦敦实实依然不失壮年风采。有人问许老是不是有不老的秘诀,许老没有正面回答,却唱起了一句歌词:“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许老爱唱歌,当然都是被时下人称作“革命歌曲”的老歌。他买了一个随身听,录上歌曲背在身上,上午去公园锻炼,一边练一边听,下午就组织他的老年歌唱队一边学一边唱。许老的老年歌唱队常年保持着三四十人的规模,最多时达到150人,每逢重大节日,他们都要组织正式演出,而且经常受邀参加一些重要活动。这支白发皓首的老年歌唱队伍,走到哪儿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参加任何一项活动都能引发强烈的共鸣。许老说,生命不息,唱歌不止,唱红色革命歌曲,能让我们这些革命者不忘那些烽火涅槃的岁月,能保持我们的革命意志,能让我们这些共产党人活到老做到老。

  2004年初,许老被选为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他这个支部成员都是离休干部,有的比许老还要年长,视力、听力下降,行走也不方便,学习的热情难免受影响。许老耐心地对他们说,周总理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是一句至理名言,咱们老党员、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只要活着就要为党做贡献,绝不能成为党和国家的累赘。学习是境界、追求、责任和乐趣,只有学习,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保持健康的休养观、幸福观和价值观,为夕阳增辉,为晚霞添彩。许老的这番话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对老干部们触动很大,人们学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许老科学安排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法,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效果。2005年7月,全国上下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许老接到一个“任务”,省委第二干休所请他上堂课。许老觉得这是发挥老干部余热的一个好机会,他把自己支部的老干部们集中起来,让大家根据各自过去的工作经历谈“科学发展”的经验和体会,集体讨论课题和内容,组织了一篇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的讲稿,演讲以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着实让许老这个支部的老人们美了一把。许老还经常组织支部成员利用节庆和革命纪念日进行户外活动,让老干部们觉得确实老有所为,老有所用。2008年5月汶川地震消息传来,许老和支部成员们忧心如焚,他们立即集合起来,纷纷慷慨解囊,还走上街头号召募捐,应者如林。一个个活动,一次次收获,许老的这个支部表现非常突出,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许老毕竟年事已高,老伴已离开人世,儿子远在唐山担任税务干部,女儿在北京工作,因而干休所对许老就显得格外上心。然而许老好像并不以为然,“88岁不算老,骑着摩托到处跑。”这是许老自己说的,意思是自己身体好,应该让干休所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其他老干部。当干休所通知许老有事需要来一趟,明明告诉他有车去接,可还没等你把车派出,许老就骑着电动摩托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这可让干休所的同志吃惊不小,快90岁的老人骑摩托车?!所长很严肃地“批评”了许老,许老像小孩做错了事一样笑着说,我这是锻炼身体哩……

  其实,人们想想许老的过去,从他14岁把自己交给“革命”开始,何曾想过能为自己谋取点什么?18岁成为共产党员,就全身心地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党,为党只有付出,没有索取,这是许均开矢志不渝的信念。1985年,原在单位改制成股份公司,像许老这样级别的干部可以分得的股份,许老想,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党的,都是国家的,单位的资产是国有资产,我不能占为己有,许老拒绝了!如今许老还是住在当初离休时老干部局临时安排的房子里,已经很破旧了,就是一般工薪阶层的居所看上去也要比这所房子好得多,许老资格这么老,级别又这么高,还住这样的房子谁都觉得不般配。可许老却觉得这房子非常的好,说比起祖辈、父辈,自己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感到幸福极了。许老现在的住房很旧,可是再旧也值个四五十万,当初房改时,许老仅用万元就能把房子买下来作为私产,许老坚决不买,说这房子也是国有资产,我属于国家有国家养着,不需要私产,将来我走了,把这房子交给国家,让他永远都姓“公”。

  一天上午,许老从火车站乘公交回住处。在车上,几个青年人说起当今社会的一些弊端,显得十分激动,并说了一些过头话。许老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了想对这些人说,你们看过电影《智取威虎山》吗?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吗?土匪们冒充共产党、解放军在夹皮沟烧杀抢掠,末了还涂刷标语辱骂共产党。后来解放军小分队进驻,所作所为完全与土匪天壤之别,老百姓明白了原来那帮人是假共产党。许老说你们所说的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所为,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都不会忘了为老百姓谋利益,中国共产党永远都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信仰和信念。几个人听了深受启发,通过进一步交谈,得知许老的身份后非常吃惊,如此高龄的离休老干部,还和自己一样挤公交,不是他没有待遇,而是他把自己始终看作是老百姓的一员,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许老见谈得投机,就提议唱《东方红》,青年人们欣然同意。不料许老起了头,全车人都齐声唱了起来,歌声穿过车窗飘荡在道路两旁的楼宇间。许老也很激动,竟然坐过了好几站……

  采访就要结束了,许老提议在场的人共同唱一曲《国际歌》。音乐响起,我们手击节拍唱了起来,许老一脸的庄重,唱得十分专注,十分投入,那深沉的胸膛之音是那么的雄浑有力,沁人肺腑。告别许老,记者的眼眶润润的,心胸鼓鼓的,“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音律久久地在耳边回荡着……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