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5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关于加快转变茶业发展方式的考察思考(中)

刘年艳

  如何转变我国茶业发展方式?

  面临全球化、信息化及食品安全的巨大压力,今后五年,对茶产业来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茶业要现代化就必须加快推进由传统的经营向现代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建立市场导向型茶业,推动茶业由生产型向市场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1、传统的茶业发展方式是生产导向型为主体的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的茶叶发展主要采取的是以茶园面积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主要手段,立足的是本地的茶资源。普遍采取的是将本地资源产品化的发展路径,由茶资源到茶产品,资源为产品服务。由于是从资源的产品化出发,因而远离市场,一般的是小规模生产,围绕传统的几大类,从形状入手搞创新。从其市场的特征来看,主要以本地为主,市场小,难以形成产业规模。从产品特征来看,名称是以地方命名的,如某某银峰,某某毛峰,以特定的色香味形与之关联,很难说它是真正的产品化。

  2、现代茶业发展方式是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方式。经营方式主要有生产导向型与市场导向型的两种。市场导向型发展方式体现的是由市场决定生产及其发展规模,由市场的需要决定产品的组织。第一,强调市场定位。我的企业为谁服务,我的产品满足谁的需要。这是一个茶叶生产企业必须要首先回答的问题。第二,强调需求研究。研究区域市场的结构如人群市场,机构市场对茶及相关产品的功能需要。第三,强调产品的市场发展规律。从区域确定到对象分析,从对象需求到需求的产品化,然后制造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选择一定的技术路线将资源变成市场上所需要的产品。产品的创新遵循“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发展路线。第四,强调与市场的互动。在搞好市场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的组织与经营。强调“研究一批,生产一批,销售一批与淘汰一批”的产品路线。市场导向型发展方式,其生产规模是由市场规模确定的。

  二、建立关链性增长的茶业,由单一茶叶增长向产业关链增长发展方式的转变

  1、传统茶业是单一增长性茶业。由于传统的发展方式立足的是茶园,强调的生产,茶业等于茶叶。这种发展方式的主要结果是:茶产品的功能单一,茶叶功能主要是用来饮用解渴。由于茶功能的单一需求,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流通性服务需求相对较弱,所以,服务性的产业是根本没有发展的土壤。

  2、现代茶业要求在发展茶叶的同时,关链性产业也相应发展。关链性增长要求,茶业发展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通过生产、流通、服务等不同门类的共同发展,推动传统茶产业的全面升级,以满足市场日益多元化的对茶多功能的需要。   

  如何推动茶业向关链性增长的转变?

  首先,跳出单一的传统茶资源观念,促进资源的多元化。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快速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时候,人们对其他植物的健康功能研究的动力越来越强烈。由此,围绕人类的健康需要,寻找更多更好的功能性植物将会成为茶业发展的良好愿景。立足一个区域特殊的功能性的植物资源的培养,开发新的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将会成为茶业发展的战略性课题。如绞股蓝茶、杜仲茶、各类菊花茶等等的成功探索就是很好的说明。

  其次,跳出茶的单一饮用功能,促进资源的多功能化。长期以来,茶的经济化促进了茶饮用功能的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茶的功能物质成分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同时,茶园形成的风景,生态涵养功能的发挥,正在促进人们重新认识茶,引导人们利用茶,由喝到喝、吃、用、玩、养生等综合性多功能的转变。发挥茶资源的产品功能、配料添加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正在加快改变传统的茶业形态与发展业态。

  第三,跳出单一产品形态,促进由单一形态到多元化产品形态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茶叶确定为八大类,随着全球化与人们需求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追求时尚化,功能化,方便化,安全化等等,单一的产品形态不仅难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茶产业整体创新。目前,市场上不断出现的由中茶网创新的野山花草茶,金贵人养生茶,果味花果茶,水果茶等等,极大的丰富了传统茶叶的分类,为茶产业的创新开辟了新前景。从形状来看,按喝、吃、用、玩的功能化的需求,产品的形态由单一的条、扁向粉、压紧等等多形态转变。从组成来看,打破了传统单一茶叶不断追求形状完善非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向综合方向发展。“色、香、味、形相统一,根、茎、叶、花、果相结合”。

  第四,跳出单一的生产业态,促进由单一生产业态向茶业发展形态多元化、产业业态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流通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多元化的产业业态推进产业关链性增长,促进茶产业综合性发展正在成为茶界的广泛共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