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5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敬 土
——茶侣之悟
田 钢

  很荣幸藉此平台,就玩壶藏砂的心得,略作表述。一己之见,不当之处,敬请壶友斧正。

  与壶结缘伊始,感于紫砂文化强烈的民族性、传统性、传承性及被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所吸引,欲进行追本溯源性的主题摄影,可到了紫砂之源——丁山,便被那份现代文明薄纱下的浓郁、厚重、久远的文化气息所感染,它特有的气质让人肃然起敬,先前轻易就可以拍摄的想法,显得那么幼稚、轻佻。

  紫砂器的实用与审美应该是其主要属性。从日常器皿,到被赋予文化、艺术等多重生命力的实用艺术品,它的孕育、萌芽、产生、发展、成熟,这当中积淀了审美意识和价值观,理性演变的过程。形成推动紫砂艺术史前进的力量,并通过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紫砂从日用陶中分离,明显感到审美意识的萌动和艺术感性的躁动及由此而生的推力。文明的发展紧跟社会发展的脉搏,使对美的欣赏、审视日趋深入全面。紫砂文化能以年轻的臂膀承托起八千年的古国文明,根源在于广博深远且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信息凝聚,与生俱来的民族符号,萃取了造型艺术的精华。它对各种理念无限包容的博大胸怀,成就了其宽广深邃的内涵,成就了其高品质审美追求。

  紫砂艺术的发展,从基于使用需要,和对自然物体性状原始感受的制作,到朦胧的科学形体感知,直至完成被赋予多重生命的艺术创作,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这是混沌的日用陶阶段向纯紫砂阶段迈进的过程,就是原始感受向艺术审美情感的置换。前者是使用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后者是将思想进行外延,有一定实用性的精神生产,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轴的产物。这种主观能动性,使原始审美意识萌动进化成表露情感和迸发艺术潜能的创作,这是成为人们不断研究、欣赏和喜爱紫砂的内在动因。

  紫砂脱胎日用陶之初,便能手辈出,巨匠潮涌,明、清形成高潮便是写照。在中国物质文明的进程中,明王朝达到一个高峰。新兴的市民阶层以崭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手工业水平提出要求。文人、士大夫对手工技艺的参与也达到空前的热度。为紫砂器的演化、紫砂文化独立于其他陶瓷文化,并很快产生爆发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孕育丰沃的土壤,积聚了能量。

  紫砂之美,凸显于传统和现代美学都主要存在的线条艺术,它在紫砂器的理性中体现感性,通过多变的线条和空间构造,表达丰富的形态、内在的情感、气势的力度和形体的韵味。通过线的处理,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物态性状加以借鉴提炼,使人不仅产生感观上的美感,而通过对美的沉思,使人的精神得到纯净的享受,美的升华。

  艺有法而无定法,当传统阻碍了时代的进步,就会引发变革;而传统价值观一旦超越了时尚,就会获得永恒。文化艺术的传承,不但有继承,还有符合规律的发扬创新。对紫砂艺术而言,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血液里静静流淌着的蕴含了无限能量的中国元素,既海纳百川又去除一切污泥浊水。它以特有的语言,叙说着它在华夏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娓娓阐述着传承链条的紧密与流畅。从明、清起经历民国直到当代,“一厂”的进化演变完全可以说明。

  已故制壶名匠邵宝琴的“柿园壶”和王寅春的儿媳、朱可心的高徒,当代某位壶中大家的“茶花彩蝶壶”,两者相隔半个多世纪,却在气度、格韵上异曲同工,极为相似,形体上曲张有度、刚柔相济,一种大言息声的意境。只有对中国文化做了基本了解,才能使紫砂器的审美欣赏真正透彻深入,触及内在灵魂,体味其无限宽广的胸怀。

  紫砂文化作为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种文化艺术平台,科学有序发展,有助于提升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它以特有的语言,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国内外的爱壶人士,通过与紫砂文化的接触,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课余饭后和闲趣杂谈中,品味着紫砂那特有的文化气息,与之产生共鸣,于潜移默化中,深入充分解读内在精髓,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