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中,赋予农业生产者分担风险的“蓄水池”主要是科技、品牌、组织和物流。可惜的是,大部分普通农户对“蓄水池”的认识和利用远没有达到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我国农业标准化种植、品牌经营、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物流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继续执行并扩大绿色通道制度并撤销各行政区划间收费站,鼓励增加城市经营摊位等促进市场流动、信息对称、竞争充分的政策,也许对于解决“种菜赔、买菜贵”更为有效。
5分钱一斤的大白菜,8分钱一斤的卷心菜,1毛钱一斤的芹菜……农产品“卖难”那熟悉的身影,近期又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中。只不过,最新一轮的“卖难”较之以往激烈了些,也复杂了些。
激烈之处在于,山东39岁菜农韩进,因卷心菜价格过低而自杀;复杂的是,这一边,“菜地”收购价集体“跳水”,那一边,“菜摊”零售价却继续浮在高位。在“菜地”和“菜摊”两端出现“种菜赔、买菜贵”的迷局,其症结在于市场经济发育、竞争得不充分。
对“菜地”里的生产者而言,必须掌握风险和收益相一致的市场经济核心概念。去年蔬菜价格的“一路高歌”刺激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纷纷跟风种植去年热卖的农产品。在自杀菜农韩进的老家,农户们承认,由于去年卷心菜的行市很好,所以今年菜农大都扩大了种植面积,仅一个村已经种了超过一千亩的卷心菜。纷纷生产收益高的农产品本无可厚非,盲目跟风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可怕,毕竟没有重复性生产也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扩大种植必须同时做到有效应对可能造成的供应“泛滥”,筑好“蓄水池”。
在市场经济中,赋予农业生产者分担风险的“蓄水池”主要是科技、品牌、组织和物流。在风险——收益体系中,科技和品牌最能有效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躲避农产品之间同质竞争风险,以种子、地域、暖棚构成的错季技术还可以有效缓解供求失衡;农户组建合作社使得个体农户形成市场合力,通过定价地位的提升来保证收益,通过众多的合作社成员平摊、分散市场风险;农产品经纪人、运输工具等物流要素,是价格发现机制的润滑剂,在供不应求时,他们积极介入,前往田间收购蔬菜,推高价格并满足供应,供过于求时,他们选择离场,承担降价抛售的不利后果并不再增添供应。仓储冷库、供求信息等物流要素,一方面实现信息对称,使得收益正常化,另一方面有效吞吐供求失衡,消化风险。
可惜的是,大部分普通农户对“蓄水池”的认识和利用远没有达到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我国农业标准化种植、品牌经营、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物流建设等虽有所得,但仍处起步阶段。“卖难”屡屡出现,不是市场的力量太强大,而是农户应对市场的力量远不够强大,当“泛滥”真的袭来时,因为没有科技、品牌、组织和物流的有力抗衡,才使得农业生产者迟迟不能消化和分担供过于求的市场风险,使供求关系回归常态。
对于“菜摊”上的消费者而言,要理解迟迟不肯低头的菜价,也要从市场中溯源求解。从表面上看,目前市场末端菜价居高的原因在于流通环节成本被推高。曾有统计显示,1公斤货物从上海到贵州通过公路运输需要花费6元到8元人民币,而从上海通过海运到万里之遥的纽约却只需花费1.5元人民币。在“流通强势、生产弱势”现象的背后,根源仍然是市场经济竞争不充分,没有形成真正的统一大市场,而高企的物流成本、较差的流动性和严重的条块分割只是其表象。
当理解了“肠梗阻”的病根在于欠缺统一的市场后,那么,大力建设平价店,鼓励“农超对接”,尽量缩短中间环节的对策就应该更为审慎、持重。所谓的“中间环节”一直都是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这些以物流为主的中间环节不但能调剂不同地区间的供需,还能调剂不同时间点的供需,吸收部分价格波动。如果行政鼓励或干预让此环节中断,缺乏来自物流环节的市场信号指导,也许会进一步使田间菜农对市场失去方向,在该种棉花的时候继续坚持种植卷心菜。受到供给或需求冲击时,食品价格波动更大。
当前,继续执行并扩大绿色通道制度并撤销各行政区划间收费站,鼓励增加城市经营摊位等促进市场流动、信息对称、竞争充分的政策,也许更为对症下药。
解铃还须系铃人,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监管者,在“菜地”和“菜摊”两端继续用市场的思维思考,才能使菜价不在一轮又一轮的涨跌循环中喜怒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