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可近期却爆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让消费者对国内的食品生产厂家越来越丧失信心。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目前,整顿食品市场,让消费者重拾信心刻不容缓。
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进入爆发期
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出现早已习以为常,可近期层出不穷的问题食品却让人食不下咽。“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毒豆芽”、“牛肉膏”又接踵而来。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黑心厂家钻了空子。近日,温家宝总理将食品安全问题的接连出现斥为“道德的严重滑坡”。可温总理感叹“道德滑坡”话音刚落,又有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无良商家制作奶茶所需“珍珠”等材料,竟含制纸尿片的主要原料;广东中山捣毁了一架大型“墨汁石蜡红薯粉”生产厂家。
网友写的《我的一天》真实反映了消费者的无奈: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牛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喝点甲醇勾兑酒,吃个染色馒头。然后躺在甲醛四散的床上,盖上黑心棉棉被心满意足地睡个好觉。
监管要发动全社会合力
对于层出不穷的各个安全事故,我们不禁怀疑:不是有“相关部门”负责监管检查吗?为什么都是在情况出现很久之后才最终被揭露?这种只是事故后处理,不能事前预防的监管体制如何承担维护公众食品的重任?
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涉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这些部门是按照从原材料到产品、市场、餐桌的顺序进行分段监管。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把关,为公众的食品安全构筑屏障。可据知情人介绍,在“猪肉变牛肉”的事件中,使用“牛肉膏”将猪肉变牛肉“在行内不是新鲜事”,“在小吃店是公开的秘密”,可是质监局却“不清楚牛肉膏为何物,是否食用添加剂,会否对人体有害”。在“染色馒头”事件之后的全市大检查中,有监管部门反映,有些食品小厂商、小摊贩根本没有执照,而没有执照就不是正式企业,他们根本不知道,所以也不会去检查、监管。但是,管执照明明有工商局啊?工商局怎么就任由他们肆意横行,让黑心食品最终上了老百姓的餐桌了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了我国的食品安全屏障并不牢固。因此,现阶段首先要应从国家层面来划清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并落实职责,共同形成监管合力。
当然,食品监管除了需要监管部门从体制和工作方式上加强探索,消费者的积极配合也至关重要。监管部门即使工作再认真,也会有小部分人人在利益的诱惑下铤而走险,钻监管的空子。而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直接相关人,人多力量大,如果能积极监督身边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无疑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对不良商家构成威慑。这方面可以考虑引进集体诉讼制度,鼓励消费者起诉制造食品安全事故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
食品安全标准要细化完善
在“染色馒头”事件中,有业内人士讲:“到底加多少玉米才叫做合格的玉米馒头,目前依然无标准可循。国家在制定食品添加剂管理规范的时候,也没有把餐饮食品纳入应用范围当中。没有要求这些无包装产品制定严格的食品标签,没有要求这些产品说明其中到底添加了什么、加了多少、主要成分是什么……监管部门缺乏监督管理的依据,生产企业也没有准确的规则需要严守。”
据了解,目前对于包装食品来说,大多数产品都有相关的产品标准,并印在包装上面。然而,馒头这类没有包装的食品,包括饭菜、小吃等各种餐饮产品,大部分没有产品质量标准。这就造成一个执法的空白。专家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依然存在数量偏少、标准陈旧、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食品监管标准严重滞后。一方面我国的标准太老太少,未与国际接轨,新近发生的“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品的海内外“双重”标准的困惑。另一方面,我国食品标准太多太乱,各标准间重复交叉、层次不清,而且同一个产品甚至有几个互相矛盾的标准。由此可见,我国的食品标准制定工作还应进一步完善。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指出,加速完善食品标准,应组织制定和完善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在内的食品标准体系,对标准统一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标准建设的另一要求就是动态先进性,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标准实践情况的追踪、调查、评估,不断的修订原有标准或者制定新的标准。”洪涛说。
保障食品安全,已经很有必要被视为是一项最基本的国家民生工作。厘清监管方向,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由多头管理改为集中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对不适用或旧法律法规进行重新立法,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工作。只有将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从单纯的社会违法行为上升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升到保障民生的高度、上升到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高度,百姓的幸福感与尊严感才有希望实现。
近期食品安全问题事件
“染色馒头”。 2011年4月初,央视报道,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超市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后,温州等地也发现类似染色馒头。
“牛肉膏” 。牛肉膏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市场上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而用牛肉膏将猪肉“变”成牛肉。2011年4月有报道称南京市场“牛肉膏”疯卖。
“毒生姜”。 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对生姜进行熏制,使正常情况下视觉不够美观的生姜变得娇黄嫩脆。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000公斤。
“瘦肉精” 。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例如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及克伦特罗(Clenbuterol)等。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今年3月,媒体报道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有毒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毒豆芽”。先用无根剂和亮白速长防腐剂泡,再用84消毒液冲洗,最后再漂白……经过若干道添加化工原料的工序,豆芽就被“美容”成功,本来细、短的豆芽,变得又粗又壮。近日,辽宁沈阳警方连续打掉了11家这样的“化学豆芽”、“毒豆芽”加工点,收缴20余吨劣质豆芽,涉嫌销售“毒豆芽”的12人被刑事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