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商海弄潮赖胆识
——访北京市供销社海淀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孙伟
贾书哲

  孙伟总经理(左二)陪同海淀区四套班子领导检查指导工作
  海投中心外景
  位于中关村大街1号的海龙大厦
  亮丽的食街夜景

  平实中透着热情与幽默,沉稳中饱含睿智与坚定——这是北京市供销社海淀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孙伟留给人们的印象。

  “到今年5月8日,我在供销社系统就干满40年了。”他坦言,当年和他同时入社的许多人都离开了。国美电器新任董事局主席、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就是从他们海淀供销社走出去的。

  他说:“供销社是一个磨练人的地方,舍不得走。”1971年5月,16岁的孙伟从北京市延庆县插队回来被分配到了海淀区供销社工作。他先后做过售货员,门店经理,基层副主任、主任及海淀区供销社畅春园饭店总经理。1993年 9月担任海淀区供销社副主任、海龙商贸总公司副总经理,负责筹措资金和基建工作。1995年12月,成立北京海龙集团,孙伟担任副总经理,这也是他工作以来干得年头最长也是最苦最累的岗位,并且一干就是14年。2007年,海龙集团与北京供销社海淀投资管理中心重组分设,孙伟出任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

  他说:“坚定信念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出手必‘亮剑’,拿出应对困难的招数。”

  勇于改革  奋力攻坚克难

  1986年,海淀区商业服务业改革全面推开。这年12月,海淀百货公司与翠微路百货商场经理签订了企业集体租赁合同。国营大中型零售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当时这在全市是第一家。海淀区政府还对全区的副食品公司、菜蔬公司和供销社等1115个门店实行租赁经营,其中供销社有158个门店。选择本行业部分小型企业进行租赁制试点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类门店销售收入普遍增长20%以上,职工收入增加48%,上缴税金也大幅增加。”

  租赁经营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让经营者有充分自主权的一种形式,是搞活经营的一条路子。当时孙伟担任海淀区供销社下属的香山基层社主任,其所辖的红旗村商店是一家亏损的门店,被列为租赁经营试点。

  孙伟回忆说,当时想租赁经营的人很多,如何让既懂业务、会经营、守信用的人参与经营,又体现出公平、公正原则,毫无疑问,“竞标”是一条出路。改革开放初期,“竞标”还是个新鲜事物。这点子一出,有人就打了退堂鼓。待亮出标的时只剩下了两个人。经过32轮的轮番竞标,一个叫张京明的职工以23700元标的获得经营权。张京明果然也不负重望,8个月后,就实现销售收入29万元,完成税收比上年同期增长87%。当初亏损621元的商店实现利润18676元,职工收入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

  随后,这一竞标租赁的典型事迹在《北京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并收入北京市改革开放搞活的100个案例中,被称之为“国营企业改革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37岁那年,孙伟受命于危难,担任亏损严重、管理混乱的海淀区供销社畅春园饭店总经理。面对当时饭店冗杂的人员和臃肿的机构及人浮于事的状况,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在编的250多人一下裁掉了130多人。而那些留下来的职工则格外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敬业爱岗,实现了用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孙伟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推动经营活动,当年企业就实现了盈利。

  他说:“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全都贡献给了海龙”。从大厦的筹建、开业,到将海龙打造成知名品牌,每年销售额达几十个亿。他称“为海龙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是值得的。”

  辉煌海龙   见证创业奇迹

  今天,当人们经过北京中关村大街时,都会把目光自觉不自觉地投向海龙大厦——位于中关村一号的优越地理位置。置身其中的海龙电子城是北京人购买电脑等产品的首选之地,中关村IT产品的集散中心,被誉为“中国IT市场行业的风向标。”海龙所代表的几乎就是“中关村”的同义语,是一个地域,一个行业,一种中国特有的电子产品贸易业态。

  “海龙大厦所在位置原来叫白颐路,1998年更名为中关村大街。海龙大厦刚建成时排的门牌是七号。”孙伟笑着说:“买卖人最讲究个数字。我说‘中关村一号’非海龙莫属,我们海龙要做龙头老大。”果不其然,海龙从开业那天生意就很兴隆,很快就取得中关村IT卖场的龙头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关村一号”。

  海龙所带来的辉煌有目共睹。但很少有人知道,海龙大厦的项目建设速度其本身也是一个奇迹。当年,孙伟是负责海龙大厦基建的副总经理。他回忆说,海龙大厦是北京市政府实施“中关村西区”开发战略和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的产业升级和市场升级的一个重要项目。1996年到1997年间,他奔走于该项目的报批立项和筹措资金,1998年3月大厦正式启动建设,原计划兴建6万平方米,定于1999年开业。毋庸质疑,这是一场时间紧、任务急,非常艰难的攻坚战。为此,孙伟和他基建班子的同事们不分昼夜地泡在工程里,其中的甘苦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

  1998年,北京的雨水特别多,雨一场接着一场的下,施工工地积满了雨水,原本计划1999年10月份开业的海龙电子城被迫推迟到了12月份。于是有人戏言:水大,岂不是也就养活了这条“龙”!果然,“海龙”不仅“活”了,而且还真的腾飞了。

  1999年9月20日,海龙大厦作为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工程暨落成仪式举行建设者签名活动,孙伟满含深情的题写了“百年海龙”。他期许海龙做百年企业、世界品牌。

  与海龙知名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几乎没人知道海龙曾经是过去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海淀区供销社的产业。现在的年轻人对供销社几乎没有概念。其实,海淀区供销社与共和国同年诞生,是区级第一家公有制商业企业。1997年,海淀区供销社进行了改革转制。在筹建海龙大厦时更遭遇重重阻力,当地离休干部甚至还到海淀区供销社主任那里去哭诉,不让拆旧址。

  “一些人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孙伟介绍,现在大家看到的硅谷电脑城是一栋19层高的建筑,原来土地使用权和建筑投资商是海淀区煤炭公司,也是传统的国有企业。但建筑主体完工后,由于后续资金不足,无法继续施工,就将这一“半拉子”工程转给了以多媒体技术见长的新奥特公司,投入后续资金才将建筑竣工。

  “那时候没钱,盖海龙一下子投了5个亿,谁心里不打鼓,就怕做成‘夹生饭’。” 孙伟说:“对于传统的供销社而言,改革转制这一步走得极其艰难。思想上的阻力、人员上的包袱、资产上的损失、感情上的割舍、操作上的困难……但不改革企业就没出路,这是大势所趋。”

  1995年12月18日,以供销社资产为依托组建北京市海龙商贸集团。1997年,海龙集团发动了“三大战役”——改革转制战役、合资连锁战役、海龙大厦战役。“三大战役”实现了海龙再创辉煌的目标,尤其是海龙大厦的建设,真正划分了中关村电子市场的一个时代。

  孙伟解释道,海龙集团改革用了两年时间,对所属的20个企业、200多家商店进行了改制。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29个,出售小型商店59个,传统企业改制全部完成;合资连锁促使海龙集团与法国蓝格赛集团合作,设立了商业合资企业,成立的蓝格赛——海龙兴电器设备商业有限公司,专业经销电器产品。海龙集团独家投资在中关村的核心地区建起了“二次创业”的标志性建筑——海龙大厦,总面积达7.5万平方米,是原来供销社大厦的26倍。这也是中关村西区概念提出之后新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厦,屹立在中关村的核心地带。

  1999年,硅谷、太平洋电脑城在中关村投入运营,同年12月18日海龙大厦正式开业,跨入了电子卖场行业的同时,中关村也彻底结束了以小型电子市场为主的格局。海龙、硅谷、太平洋三足鼎立的中关村电子时代正式到来。至此,海淀供销社彻底摒弃了做了50年的传统商贸业务,走出农村,走进中关村。这是一次非常艰难的历史转型和蜕变,经历了一次痛苦后又重生的凤凰涅盘过程。

  2002年12月18日,海淀区供销社改制为北京海龙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海龙集团)。2005年又对卖场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也正因为此次的整改开始让海龙从有到优进行过渡;2006年至今是海龙开始实施走出中关村的战略,并尝试不同的经营模式,开始从优到精的转变。

  孙伟深有感触地说:“中关村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转型的条件和机遇,传统的商业模式直接导入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海淀供销社从一个中关村发展的边缘者成为助推者。”

  食街力作   彰显文化特色

  “‘畅春园’三个字是具有隆重的文化底蕴的品牌。1684年,康熙皇帝营建京西第一座‘避喧听政’皇家园林——畅春园。1750年,乾隆皇帝建成清漪园,形成以畅春园为首,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举世无双的庞大宫廷园林‘三山五园’。风雨百年,这里成为当代科技、商业、文化精英聚居之地。”这是2007年孙伟在研讨和论证畅春园食街项目时所做的精彩演讲。

  两年后的2009年9月,这条临街铺面、联排独栋、具有老北京特色的“畅春园美食街”正式开街,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这也是孙伟自担任北京供销社海淀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后的又一力作。

  事有凑巧,今天畅春园食街的地址就是原海淀供销社所属的二星级饭店,即畅春园饭店,也是孙伟曾经担任过总经理的地方。1986年开始筹建,1987年正式开业,1990年作为亚运会涉外宾馆进行建设。孙伟说,当年的“畅春园饭店”是很有名气的。“畅春园饭店”是著名学者严济慈先生题写的,英国作家韩素音七十寿辰就是在这里庆贺的,科学家钱伟长把畅春园誉为“学者饭店”,可见其当时的影响力。随着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迅猛发展,饭店档次与周边环境却愈加不相匹配。为此,北京供销社海淀投资管理中心决定拆除原有建筑,在原址上建设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餐饮街。

  畅春园美食街位于北四环海淀桥北100米,南邻硅谷电脑城,北邻海淀体育馆,美食街全长180米,地上三层、地下二层,建筑面积2.1万平米,以特色餐饮为主营业态。美食街先后吸引了呷哺呷哺、比格、吉野家等青年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也吸收了豆捞、韩式烤肉等33家国内著名品牌餐饮企业,间接带动了2000多人就业,年收入逾6000万元。在北京市饮食行业协会、商务委主办的“2010京城美食年之特色美食街区推介活动”中,畅春园食街荣获“北京市特色美食街区”和海淀区商委颁发的“海淀区特色商业街”称号。通过项目的成功建设,优化了企业资产,拉动了企业的资产运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孙伟介绍,参照大型购物中心的做法,公司不做单纯的“小房东”,而是要帮助商户随着食街知名度的提升做强做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宣传、统一管理的模式,把整个食街作为统一品牌去打造,实施名街、名店、名品战略,体现街的品牌、店的品牌和经营菜的品牌特色,让消费者和商户从中得到实惠。公司严格按照食街规划图,对商户经营品种进行确认,一经认定的经营特色菜系,不能因为哪些菜系畅销,而中途随意改变经营品种;加强商户经营品种品牌保护,在食客接待上,绝不允许商户发生随意拉客、语言诋毁等现象。

  每年,公司都会投入数十万元,对商户进行统一包装宣传。公司与北京大学联手开展评选十佳菜肴活动,鼓励商户开发具有食街特色的新颖菜肴,并规定,凡是连续三年评上十佳菜肴的商户,除给予奖励外,每次评选结果还将在北京大学网站上进行统一宣传,扩大其在高校内的影响,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公司规范商户的经营行为,每家店铺招牌大小、悬挂位置、颜色,哪些属于商户自行宣传的范围,哪些是企业统一宣传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对每家商户的介绍,公司制作成精美的宣传广告,统一张贴在前后排之间走廊的醒目位置,方便食客自由选择,避免了商户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除此之外,中心还先后建立了商业服务型项目、大学生公寓型项目、医院项目、餐饮娱乐型项目等十几个专业项目。

  保值增值   再续壮丽新篇

  2007年,海龙集团与北京市供销社海淀投资管理中心重组分设之初,北京市供销社下达了“维护企业稳定,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实际情况是,海淀投资管理中心当时不仅面临着低值零散的资产状况,还接手了1270名离退休职工,328名下岗内退人员,而在岗员工仅有32人,且与海龙分设时依靠海龙每年拨付的1088万元维持生计

  如何做到既保证现有资产不流失、增加收益、拓宽原有项目的规模,还能积极寻求新项目的利润增长点?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企业及时调整工作职能,孙伟提出,必须完成由原来机关管理型向企业经营型的转变,否则海淀中心是没有前途的。于是,对原有资产项目进行了逐个摸排,区分为优良资产、改造盘活资产和低值待处置资产,随后逐个定位、定性,做好记录。截至目前,中心所属各类资产网点合计70余处,对租赁合同到期的网点,根据地理位置和资产质量分别提高租赁价格,仅此一项使中心原网点年收入增加120万元。对于现存的资产欠费问题,则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利益,通过司法程序,收回欠款100万元、欠付拆迁款500万元。2010年,花费近5个月时间收回了华源项目,随后对其进行重新定位、施工、改造等并正式对外营业,资产收益每年增加100万元。

  近年来,由于商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周边同行业经济实体的崛起和发展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原改制企业诚帝商厦经营每况愈下,虽然原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只是简单的维系,在岗职工收入偏低,退休人员基本待遇无力保障。经过努力,诚帝商厦被顺利接管之后进行了改造,提升了资产价值和收益。与此同时,中心还进行了项目的招商定位,由于定位准确,比上年效益增长了13倍多。

  从2009年6月起,海投中心开始“自食其力”有了利润,自此也结束了依赖海龙拨款的状况。至2010年底,海投中心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快速增长,总资产增长241%;所有者权益增长57%;营业收入增长215%;利润总额增长1715%。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孙伟信心百倍。他表示,目前中心的华源项目已如期对外营业,诚帝项目正在加紧工程和手续办理工作,海兴项目的维修改造也在加紧推进过程中。整合香山、环山商场、畅顺达商店等处资产,提高资产项目收益,继续做好调整后的食街运营管理工作,规避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确保中心总体收益。

  “和谐诚信为本,忧患信心并存;积跬致远,稳健为疆”,这二十个字,是孙伟始终秉承的经营理念。孙伟总结说:“十几年来,我们遵循这个经营理念,在诚信和谐的基础上,不冒进,不退缩,稳扎稳打,这样才能将企业做得长远。”孙伟强调说:“身处海淀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传统供销企业,应致力于把传统的供销企业打造成服务高科技园区的现代企业经营方式的商业服务业企业,改造传统供销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结构,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听得出来,这既是孙伟总经理作为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历练的有胆有识的企业管理者的由衷感悟,也是对自己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和目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