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4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神农无“性”:茶也是一种菩提

马 王

  人,是需要有“根”的——哪怕只是一种感觉,生活中最常见到体现是:人从懂事起,会下意识地要弄明白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父母的父母又是谁……这便是中国人几乎共有的“家谱”意识。因为人的认知和思维局限,于是,对于身心无法触及的伸向时空纵深处的生命之“根”,人类便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圆满自己“求根”的愿望。

  因为“溯本求源”的情感需求,中国的历史上诞生了“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又诞生了“三皇五帝”的肖像画——因为谁都不曾见过他们的模样,所以对他们模样的描绘便无法现实主义,于是他们的肖像画便有了多种版本。其中,关于“神农氏”的肖像画最有意思:有的是女相,有的是男相。

  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发现了一张古画(图1)(纵54厘米,横34.6厘米),图中人物,面部圆润丰腴 ,赤足裸腹,披着兽皮,围着叶裳,背着竹篓草帽,正手持灵芝匆匆行于山石之间,神态安详、平和、静谧。这幅画创作于辽代,画面中的神农氏女性特征极为明显。联想神农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辽人将其想象成一位氏族女王无可厚非。画中,在社农所负筐的下面有一根起支撑作用的木棍。这种背筐方式,至今仍在四川山民中流传。

  然而,在另一幅古画中(图2),神农氏却是一幅十足的远古男人形象:披散的头发,浓浓的眉毛,长长的胡须,粗壮的体毫,就连身上的着装,也毛乎乎的。除此之外,头上竟还生着两个角状的东西。神农正手执一草于口中咀嚼,目光炯炯,仿佛正全神贯注地品味草津、及由草津带给身体的细微反映。此人物形象荒蛮野性,执拗的神情中透出坚韧、魄力与智慧,可谓阳刚之至。

  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日本画家松斋井上(清代),他笔下的神农则和中国人想象中的神农大相径庭(图3):头上有角,须髯修长,发丝有序,两耳有轮,手中拿草叶,神情若有所思,丝毫没有原古野性之气息。这幅画像,不似神农,倒像中国道教学派创始人老子,一派道风仙骨,目光睿智而犀利。

  中国人画神农氏也好,日本人画神农氏也罢,其创作动机是一致的,那就是源自对神农氏这位远古智者的崇敬与膜拜。

  关于神农尝百草、辨药性的故事,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

  西汉《史记》:“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

  晋代《搜神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

  宋代《路史》: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药正三百六十有五。”

  传说神农氏相貌奇特,身材瘦削,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在尝草时,只要药草有毒,服下后其内脏即会呈黑色。因此,哪种药草对人体哪一部位有影响,他即可知道。人类的最高智慧,不在于想象出什么,而在于对自己想象出的东西能够自圆其说。就神农氏长相传说来看,神农氏之所以生得透明,似乎注定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他来尘世的使命,便是“尝百草”,从而催生中国中医药文化。最终,他因尝了剧毒植物,献出了生命。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中华民族药文化的渊源。神农氏舍身尝百草,在为芸芸众生探求健康护本的同时,也为世人尝出了一味人间“仙草”,即后来成为中华民族世代钟爱的一种可以饮用的天地之灵秀——茶,并滋生了博大精神的中国茶文化。关于“茶”字,中国古代有不少趣解: 

  1、茶字是“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

  2、“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分构成,“人”字在“草”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

  从洪荒时代的神农氏,到现在的人类,哪时哪刻脱离过世间草本的滋养呢?人把能吃的草木谓之“菜”,把能治病的草木谓之“草药”,把能喝的草木谓之“茶”。即便是那些不能食用的草木,也营造了人类不可或缺的“天然氧吧”,那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意义的“食用”?

  因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开悟,菩提树从此被视为圣树;而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茶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的菩提?一棵菩提树,“成全”了释迦的开悟,从而开启了佛教文化的先河;一株茶叶,为神农氏慧眼所识,从而奠基了中国的茶文化。人虽为血肉之躯,却生在草木之间,人之性情往往靠了草木的“点化”而派生出影响人类的大智慧,这何尝不是一种绝妙的天人合一?神农氏是男是女无从考证,事实上也没必要考证。神农,只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一根血脉而已。人生在世,如果能对草木心存相依、相恋与敬畏之心,所谓的“茶”,又岂能狭义于一种可以喝的草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