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用上它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施工现场各环节千头万绪,用上它可以“理”得井井有条……如今,“物探仪”、“信息平台”等“新武器”的运用,给公路施工撑起了“保护伞”。
“武器”:物探仪
“武功”:对地下各类管线及文
物进行准确定位
“用武之地”:绕城公路城市化
改造工程
“7·28”原南京第四塑料厂拆迁工地地下管线爆燃事故,一直让南京市公路管理处绕城公路城市化改造项目指挥部“引以为戒”。
为了探明项目地下准确情况,该项目指挥部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前,即与市测绘勘察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地下管线探测协议,依托对方专业测绘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对项目地下各类管线及文物进行准确定位,为进一步采取保护或迁移方案提供重要指导。
据介绍,南京市测绘勘察有限责任公司地下管线探测使用的主要仪器是物探仪。“物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用它来勘察地下管线属于“大材小用”,但项目指挥部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就是要用“牛刀”来“杀鸡”。
地下安全,地上也要安全。
为了将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为安全施工营造最优条件,项目指挥部与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协议,确保现场交通组织的科学性。同时,与交管、路政等部门联合做好施工区域的封闭与分流管理,保障施工安全及公路畅通。
据统计,开工以来,现场共设置安全标志260块,防撞桶、连续隔离墩、锥形交通标志等13700个,安全围挡4000米,总计投入超过500万元。
“武器”:信息平台
“武功”: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规范施工现场管理
“用武之地”: 246省道溧水县城至苏皖省界段工程
围挡设置不合理、材料堆放不符合要求……如果在246省道溧水县城至苏皖省界段工程看到这些安全隐患,只需要用数码相机或有拍照功能的手机拍下来,然后上传至246省道溧水县城至苏皖省界段工程 “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现场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负责人就会收到“整改短信”,逾期不改正者将依据合同及相关规定进行严厉处罚。
这是南京市公路管理处“向科学、向管理要安全”的又一个创新举措。
“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包括“246省道溧水县城至苏皖省界段建设工程网站”的“工程OA管理系统”和“工程建设项目考核评价系统”等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可以实现对工程建设过程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
该系统于2010年2月形成初步构想、完成网站建设和系统架构,3月底正式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网站共发布各类通知196条、工程考核472次,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累计扣分达2407分,完成2010年第二、三、四季度劳动竞赛评比。该系统对于“施工战线超长、现场管理难度大”的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具有独特优势。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运行,该系统已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将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单位连为一体,做到实时沟通,随时查询,共享资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显著降低工作失误率,节省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及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时为动态掌握工程建设情况、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保障,并记录下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每一步印迹,形成了日常管理全过程的数字档案,便于事后查询与分析。”项目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信息化综合管理工程建设”,他们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大了管理力度,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管理出安全,同样出效率和质量。
( 信息来源:南京日报)